這話聽著霸道,卻是當前安理會里最真實的權力博弈,2025年8月下旬,聯(lián)合國安理會為一項關于解除對某中東軍事人物“沙拉”制裁的決議草案吵得不可開交。
美英法俄四國代表罕見地站到了一邊,都暗示“可以放行”,唯獨中國代表指著一份文件封面說:“條件未滿足,否決權不會撤。”
這場面看似突然,實則埋線三年,代號“沙拉”的這位人物,被西方指控為地區(qū)武裝組織的幕后金主,自2022年起就被全球凍結資產并限制出入境。
但今年夏天,情況陡變,俄羅斯突然以“情報更新”為由支持解禁,美國態(tài)度曖昧說“可討論”,英法隨后附和,四常一致了,偏偏中國按下暫停鍵。
中方提出的條件其實就三條:第一,必須公開承諾停止一切針對第三國民用設施的襲擊;第二,接受聯(lián)合國組建的獨立調查組核查其資金流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書面保證不與中國臺灣地區(qū)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或軍事往來。
這三條,條條戳中要害,尤其是最后關于臺灣地區(qū)的條款,直接撞上了中國的紅線中的紅線。
要知道,臺灣地區(qū)某些團體曾試圖以“人道主義”名義向“沙拉”相關地區(qū)匯資,被我外匯管理系統(tǒng)攔截,此事雖未公開,卻讓中方警覺:某些勢力正試圖用“非官方通道”掏空一個中國原則。
那么,為什么中國這回如此強硬?
因為“沙拉案件”早已超越個人制裁,成了測試大國底牌的試紙,美國想用解禁換中東地緣利益,俄羅斯想拉攏地區(qū)力量,英法盤算著能源合約,唯有中國,盯的是更大的一盤棋:不能開“用妥協(xié)換妥協(xié)”的先例。
事實上,中國在安理會的否決權從來不是亂用的,從敘利亞到蘇丹,中方歷來主張制裁必須慎之又慎。但一旦涉及核心利益,中國也毫不避諱展現(xiàn)戰(zhàn)略定力。
2024年9月,耿爽在安理會就曾直言:“不是所有多數(shù)認同的決定,都代表正義和公正?!?br/>眼下“沙拉僵局”陷入一個有趣的悖論:四常看似一致,實則各懷心思;中國看似孤立,卻握住了道義和規(guī)則的雙重優(yōu)勢。
國際觀察家逐漸看懂了中國的外交語言:你們可以四常合力,但我有一票否決;你們可以交換利益,但我只認白紙黑字。
說到底,中國不是在刁難一個人,而是在捍衛(wèi)一套規(guī)則,大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靠私下交易決定世界走向。
如今決議草案仍懸在安理會日程上,像一把沒落下的錘子,“沙拉”團隊四處抱怨中國“不通情理”,但中方使館只回了一句話:“請拿出行動,而不是抱怨?!?br/>這場博弈揭示了一個殘酷而簡單的規(guī)則:在國際事務中,有時候孤獨的堅持比熱鬧的合流更有分量。
中國不怕當那個“唯一反對者”,因為真正的權力,從來不是看你附和多少次,而是看你能否在關鍵場合,說出那句“我不同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