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的我,處在一種荒誕的撕裂中:
明明收入水平還不錯,卻月月都不夠花;
越告訴自己“省錢”,就越控制不住去花錢;
最折磨的是和父母通話后,我總會被愧疚感淹沒。
直到走進咨詢室,我才明白:
那些看似失控的消費,其實是被壓抑多年的自我在抗?fàn)帯?/strong>
我拼命想買的從不是那些死物,而是那句從未被允許說出口的“我想要”。
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個怎么都填不滿的黑洞,那么,希望我的經(jīng)歷,會給你帶來一些希望和力量。
我的需求總被拒絕
開始咨詢的契機,是上一份工作的折磨。
那時,為了爭取漲薪,我每天加班趕項目。
可最后超額完成目標(biāo)的我,卻因為老板的投資失誤,一分錢都沒拿到。
不僅如此,公司還因此背上了債務(wù),我還得比之前更拼命地工作去“填坑”。
我很想擺脫這份沒有盼頭的工作,卻又不敢輕舉妄動。
越熬越覺得痛苦,越痛苦就失控。
堆滿房間的快遞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失控的“證人”。
在越來越沉重的財務(wù)焦慮下,瀕臨崩潰的我預(yù)約了心理咨詢。
我告訴咨詢師自己工作后好像一個“吞金獸”:掙多少都感覺好像不夠花。
哪怕我的收入比同齡人都高,卻還是填不滿自己的欲望。
聽到這,咨詢師問:“如果你要賺到夠用的錢才離開,那這筆錢大概要多少?”
我迷茫地?fù)u搖頭:“我不知道。”
咨詢師:“你可以先了解下需要多少,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想辦法達到,不是嗎?”
那次咨詢結(jié)束后,我第一次打開賬單,關(guān)注自己的財務(wù)狀況,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被激情下單和自動扣款“偷走”了不少錢。
再回到咨詢室時,我告訴咨詢師自己需要的錢數(shù)。
咨詢師:“看起來你需要花的錢似乎也不多?!?/p>
簡單一句話讓我瞬間淚目。
一直以來,我都被父母指責(zé)花錢大手大腳,不夠節(jié)省。
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我的需要并不是很貪心。
一堆記憶涌上心頭,我通通傾瀉給咨詢師:
我的需求,不管大小,總會輕易被父母拒絕。
每一次拒絕,還會伴隨“不懂事”“虛榮”“浪費”的指責(zé)。
比如,初中時,我受不了寫作業(yè)時總被蚊子騷擾,想要一個電蚊拍,卻被媽媽以“已經(jīng)有蚊帳了,浪費?!本芙^;
上大學(xué)時,因為手機很舊運行太慢,很影響日常跟朋友們出行或交流,想換手機,卻被父母一直數(shù)落“虛榮”;
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零花錢,要買什么就要找媽媽要錢,用完了還得明明白白地告訴她錢花哪了。
所以,我從小就盼著自己能快點長大,有自己的錢。
可哪怕自己掙錢了,我在花錢上還是感覺“不自由”:
假期一回家,就能聽到媽媽指責(zé)我亂花錢,不會為未來打算。
因為蚊帳破了個小洞,我自己買了個60塊的蚊帳,就被她念叨了一個上午“浪費錢”。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愿望大多是合理、正當(dāng)?shù)模蛇@些卻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指責(zé)。
哪怕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希望我“有錢兜底”,但還是非常痛苦。
因為,這些指責(zé)背后是在否認(rèn)我的需求和能力。
控訴完這一切后,我無助而渴求地看著咨詢師。
希望她仍能站在我這邊,告訴我我沒錯。
為什么我補償了自己,還是不快樂?
咨詢師耐心地聽我的話,時不時點點頭。
等我說完后,她沒有馬上表態(tài),而是問:“你覺得你能實現(xiàn)自己所有的需求嗎?”
我:“我不知道,我希望自己可以?!?/p>
咨詢師:“實現(xiàn)不了會怎樣?”
我大哭:“那就證明我爸媽說的就是對的!我就是貪心、就是沒本事還要得多……”
咨詢師:“所以,不能被實現(xiàn)的需求就是錯的嗎?”
我:“我自己覺得沒錯,可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我我錯了?!?/p>
咨詢師:“人的欲望不會每個都被滿足,但這不代表那些不被滿足的欲望就是錯的,只是你父母認(rèn)為這是錯的?!?/strong>
我:“所以,就算我還沒能力賺到那么多錢,我的這些需求也沒錯對嗎?”
咨詢師輕輕地說:“我聽到的是,你很多合理的需求和愿望,都沒有被看到、被滿足。反而還因表達出來被貼上了負(fù)面的標(biāo)簽。但在我看來,如果你滿足的是你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愿望,那也沒什么錯可言。”
她的話讓我的眼淚再次決堤。
這么多年,終于有人承認(rèn):我的需求是“合理”的,我不是“有罪”的。
待我稍稍平復(fù)后,咨詢師突然問:“每次生出‘買買買’的沖動時,你心里還有什么感受?”
我想了一會,回答:“有時候我真的控制不了自己。比如我很喜歡買首飾,就算最開始把念頭壓了下來,回家后也會不停地想,想到睡不著。最后,還多花了一筆運費讓店家把首飾閃送過來。
不知道為什么,我甚至都等不到第二天再去商場買。當(dāng)我想要時,我就要馬上得到,不然就感覺自己像要死了一樣難受……”
咨詢師:“這種‘不能馬上得到就覺得快死掉’的感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好像一直都這樣。我覺得如果不能馬上得到的話,就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這很難受?!?/p>
咨詢師:“所以,你小時候經(jīng)常有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愿望對嗎?”
我:“對。就像那個電蚊拍,我等了快10年,最后自己買了。我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但真的不能理解,為什么有時候我想要的東西都沒幾個錢,也還是不被滿足……”
咨詢師:“所以,你應(yīng)該理解自己。因為你的愿望如果不能被立刻滿足,似乎就真的永遠得不到了。這不是你的幻想,這是你過去生命中的事實。
也因此,現(xiàn)在你有能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了,那個被壓抑太久的小女孩,就開始給自己‘報復(fù)性補償’了。”
“報復(fù)性補償”這個詞像一道閃電擊中了我。
我現(xiàn)在的“買買買”,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
而是在補償,補償童年那個得不到任何想要的東西的自己。
我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向過去宣告:我現(xiàn)在買得起了,我可以擁有所有我想要的!
可我買來的東西,并不能彌補當(dāng)年的遺憾。
我買的越多,越會提醒我,那個心里的洞還在。
我是在用現(xiàn)在的錢去填過去的情緒黑洞。而這個黑洞,永遠都填不滿。
當(dāng)我終于和過去和解
意識到問題根源是巨大的進步,但改變需要具體的方法。
好在,在這條路上,我還有咨詢師這個向?qū)А?/p>
首先,咨詢師帶我澄清了“省錢”和“自我壓抑”。
她問了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聽到‘要省錢’時,你抗拒的是什么?是抗拒‘理性規(guī)劃財務(wù)’這個行為本身,還是抗拒這句話背后的那種被壓抑、被否定、不配得的感覺?”
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我抗拒的只是后者。
卻因為把這兩個概念劃上了等號,就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無度消費。
但其實,父母一直念叨的省錢,可能帶來了否定和創(chuàng)傷;但成年人的財務(wù)規(guī)劃,是一個中性、乃至有益的技能。
我可以反對前者,但不一定要拋棄后者。
然后,咨詢師引導(dǎo)我去建立新的“滿足感”來源。
她鼓勵我去合理地、有意識地回應(yīng)、滿足那個內(nèi)心小女孩的需求。
比如專門留出一小筆“自我關(guān)愛基金”,去做那些真正能滋養(yǎng)我的事:
報我真正喜歡的舞蹈課,而不是買一堆健身裝備閑置;
約朋友好好吃頓晚餐,享受當(dāng)下的連接,而不是買一堆零食回家刷短視頻;
在能力范圍內(nèi)給閨蜜用心地選禮物,而不是靠砸錢來表達對她的重視。
當(dāng)我不再通過購物來獲得滿足感,我的財務(wù)狀況自然健康了。
更重要的是,我對“錢”的看法變了,它從一種“補償工具”變成了“支持我過上理想生活的工具”。
這個轉(zhuǎn)變,也讓我辭掉了那份極度痛苦的工作,換了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因為我看清了:
那份痛苦的工作,本質(zhì)上和報復(fù)性補償一樣,是在用透支自己的方式,換取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存下不少錢。
因為我知道,我是在為真正想要的生活儲蓄。
再回顧這段旅程,我想告訴你:
心理咨詢不是教你如何壓抑正常的欲望,而是幫你看見欲望背后那個真實的、渴望被看見的自己。
然后,牽著TA的手,一起走出過去的陰影,用健康的方式,真正地、踏實地愛自己一回。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體驗,陷入那種被某種沖動控制、無力又自責(zé)的循環(huán)……
或許,可以試著走進咨詢室。
背后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流淚,但更會讓你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可以看看這位經(jīng)驗豐富、專業(yè)扎實的咨詢師——李雪。
李雪老師是國家二級咨詢師、情緒管理師,從業(yè)超15年,積累個案時長5800+小時。
她在個人成長、童年創(chuàng)傷、焦慮抑郁等議題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會結(jié)合認(rèn)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取向、人本主義取向等方法,根據(jù)來訪者的具體情況靈活制定咨詢方案。
為鼓勵求助意愿,李老師特地開通了3個半價咨詢名額,原價700元/次的咨詢,現(xiàn)僅350元。
↓給自己一次走出創(chuàng)傷的機會↓
如果你也有被過分控制、被情感忽視、被壓抑需求和情緒等未愈合的童年創(chuàng)傷,又想選擇更多不同風(fēng)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咨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來訪者霽輕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