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nèi)允菨撛诘?。在氣質(zhì)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p>
時光終會凋謝青春的容顏,但經(jīng)由書籍沉淀下的思想,卻會成為一個人臉上最持久的妝飾。
01
認識一位年過五十的教授。
她從不熱衷美容保養(yǎng),眼角已生出細密皺紋,但每個與她交談的人,都會被她吸引。
她目光沉靜而有光,談吐間透著從容與通透。她耐心傾聽,言語溫和卻自有力量,讓人如沐春風。
那是一種被知識滋養(yǎng)后,內(nèi)心豐盈外顯的沉靜之美。時間能帶走膠原蛋白,卻帶不走眉目間的書卷氣,那是任何奢侈品都無法裝飾的從容。
02
相反,一位久未聯(lián)系的舊友,近年沉迷醫(yī)美。
每次見面,她的五官都有細微變化,越來越精致,但眼神中的空洞和焦慮卻與日俱增。她熱衷談論八卦,言語貧瘠,對任何深度話題都顯得不耐煩。
科技撫平了她臉上的每道皺紋,卻無法填補她神采里的空白。緊繃的皮膚與閃爍的眼神形成了某種割裂感,那是外在精致與內(nèi)在荒蕪的巨大反差。
03
戲劇大師梅蘭芳曾說:“戲要常帶三分生,做人要常帶七分熟。”這“七分熟”,便是閱歷與修養(yǎng)的火候。
同樣,一個人的臉上,也藏著他精神世界的“火候”。
讀哲學歷史的人,眉宇間自有深思的沉靜;
讀文學藝術(shù)的人,眼神里常有敏感與靈動;
讀科學邏輯的人,神態(tài)中多是理性與專注。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無聲地重塑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待人接物的方式,最終沉淀為你獨特的相貌。
04
林肯有句名言:“一個人四十歲以后,就該為自己的相貌負責?!?br/>因為在此之前,相貌多由父母基因決定;在此之后,則是由你的經(jīng)歷、心態(tài)和修養(yǎng)塑造。
一個終日焦慮、不思進取的人,眉頭常會緊鎖,嘴角容易下垂,形成所謂的“苦相”。
而一個內(nèi)心充實、樂觀豁達的人,眼神往往明亮,面容更為舒展,這便是“福相”的由來。你的臉,就是你靈魂的地貌圖。
如何讓書籍真正“修”好你的相貌?兩點建議:
1. 深度閱讀,滋養(yǎng)“底氣”
快餐式碎片閱讀,只能提供談資,無法改變氣質(zhì)。真正能影響人的,是沉浸式的深度閱讀。每月精讀一兩本好書,讓作者的思想與你的生命體驗發(fā)生碰撞、融合。這份思想的“底氣”,會讓你在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時,都自然流露出一種沉靜的自信。
2. 知行合一,修煉“靜氣”
讀書的目的,是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將書中汲取的智慧,用于理解生活、化解煩惱、寬待他人。當你的內(nèi)心因閱讀而變得愈發(fā)通透、平和,這種“靜氣”便會取代焦躁,成為你臉上最動人的表情。真正的“書卷氣”,是知行合一后,內(nèi)心從容在面容上的自然流露。
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中寫道:“我的靈魂,像沒有桅桿的舊船,在丑惡天涯的海上飄蕩顛簸?!倍鴷菫槲覀冹`魂安裝的“桅桿”。
它讓我們在紛擾世界中保持方向,內(nèi)心安定。這份安定,便是最好的養(yǎng)顏術(shù)。
你的臉,不只是一張名片,更是一本合上的書,等著懂的人來細細閱讀。
點個贊吧,愿我們都能多讀書,讀好書,讓思想成為歲月最好的雕刻師,修煉出一張不被時光欺負的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