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巴蜀全書”,來自于《杜甫研究學刊》2021年01期。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quán)問題,聯(lián)系小編刪除。
在盛唐詩人中,杜甫喜歡以詩論詩,擅長理論思考,這些立足于具體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具有鮮明個體性和感性的詩歌評論包含豐富的詩學思想,透露了杜甫自身創(chuàng)作成功的奧秘,其揭橥的話題乃至言說方式對后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戲為六絕句》就開創(chuàng)了以絕句組詩論詩的先河?!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乃杜詩名句,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重要自陳,金啟華先生認為這兩句詩表明“杜甫是在創(chuàng)作方面和藝術(shù)技巧方面借鑒古人的”,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或多或少與對杜甫此論的解讀有關(guān)?!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相關(guān)史實、文化背景與深刻的理論內(nèi)涵及影響值得進一步“細論”。
一、夸大其詞與干謁詩的性質(zh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此詩創(chuàng)作于天寶九載(750年),是干謁詩。干謁是唐代伴隨科舉及銓選制度而出現(xiàn)的一種社會風氣,干謁詩就是毛遂自薦的詩歌。杜甫雖然表示“獨恥事干謁”,其實他有過干謁的經(jīng)歷,干謁貫穿杜甫早年求仕的全過程,杜甫的干謁之路艱辛,留下了28首干謁詩?!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受贈者即杜甫干謁對象是韋濟。詩中對韋濟及其家族的頌詞,與史書上的記載沒有什么明顯出入。王許林說“韋濟慣于以騙術(shù)逢迎玄宗”,這不免苛責于古人。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排律,篇幅比較長。干謁詩必須使用夸張,但夸張過分就容易失實,因此,如果根據(jù)這首詩判斷杜甫的經(jīng)歷,可能會引起一些問題。此詩和其他干謁詩的不同大致有三處:
第一,是對自己潦倒生活的描寫。“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似乎是杜甫的一貫作風,他在上給皇帝的《進三大禮賦表》中亦自述“賣藥都市,寄食友朋”,《進封西岳賦表》自述“常有肺氣之疾”,《進雕賦表》自述“衣不蓋體,嘗寄食于人,奔走不暇,祗恐轉(zhuǎn)死溝壑”。
第二,強調(diào)個人文學才華突出。“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寫詩作賦的能力和漢代的揚雄、曹魏時期的曹植差不多。揚雄是唐人認為最有才華、辭賦寫得很好的漢代文學家之一,與另外一位蜀人司馬相如齊名,而擅長寫五言詩的曹植從南朝以來就被認為是“建安之杰”。
第三,自述“讀書破萬卷”,才“下筆如有神”。初唐以來詩人對自己的文學才華都很自信、自負,好像個個都是天才,不過很少提及自己才華獲得的過程是經(jīng)過刻苦努力的結(jié)果?!俺跆扑慕堋敝槐R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云:“寂寂寞寞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边@是假借揚雄而自訴,明面上還是說揚雄好讀書。李白也說到自己的經(jīng)歷:“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钡畎壮藢η按鷤€別詩人(如謝朓)特別致意外,他對前人大多是藐視的,“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一般詩人很少明確說自己的學習過程,更少說自己讀書多。杜甫喜歡贊美讀書多,這就是杜甫特殊的地方,其《可嘆》詩云:“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jīng),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jīng)一通看在手?!辟潎@王季友好學習,讀書多。杜甫還贊美嚴武,也強調(diào)讀書多對創(chuàng)作的促進作用:“閱書百氏盡,落筆四座驚”。
杜甫不僅說自己創(chuàng)作很多或很好,也有說自己讀書很多,而且明確說“讀書破萬卷”才“下筆如有神”,這是與盛唐其他詩人的不同之處。
二、“破萬卷”與唐代藏書及其體制背景
“讀書破萬卷”之“萬卷”自有出處。漢末以來,由于造紙術(shù)的普及,圖書較以往而易得,聚書好學的文獻記載有很多。顏之推自述讀書“一日二十卷”“不知疲倦”。先唐最出名的愛書、聚書人是梁元帝蕭繹,《梁書·元帝紀》:“世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年五歲,高祖問:‘汝讀何書?’對曰:‘能誦《曲禮》?!咦嬖唬骸暝囇灾??!凑b上篇,左右莫不驚嘆。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彌加愍愛。既長好學,博總?cè)簳?,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笔捓[著《金樓子》中有《聚書篇》,詳細記載他搜羅各種書籍和名人法書的經(jīng)歷與收獲,最后說:“吾今年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p>
圖書是人類知識與經(jīng)驗積累的重要載體,通過讀書間接獲取他人經(jīng)驗、提高文化水平,是處理豐富、復雜社會問題的必然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在南北朝廢墟上建立的隋朝就注重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徹底改變了“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的狀況,重視人才,實行科舉制度,刺激了全社會的重視教育、重視藏書讀書的風氣。唐初,中央置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及書學、算學、律學、弘文館學,州縣亦各置學。唐代高度重視圖書事業(yè),成立了多個專門機構(gòu),組織專門隊伍,從事圖書收集、管理和編纂工作。張說《恩制賜食于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云:“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薄短茣肪砹摹都t院》條載:“(開元)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修書院,以秘書監(jiān)馬懷素、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充使。”《舊唐書·玄宗紀》記載:“(開元十三年)夏四月丁巳,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殿書院改集賢殿書院”,就其性質(zhì)而言,大體為藏書修書之所。經(jīng)過初唐以來學者多年的努力和積累,開元九年(721年)冬十一月,麗正殿藏書的編目工程完成,編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著錄圖書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這次整理之后又有不少新書征集入藏,二十余年后,毋煚對其中的錯誤混雜之處再次進行校正,并增加新書六千多卷,達到五萬八千一百五十二卷,完成《古今書錄》四十卷。除了政府藏書之外,私人也開始大規(guī)模收藏圖書,“唐代藏書家中以達官貴族為最多,唐宗室諸王中有5人。身居宰相之位者竟達10人之多。各部尚書、諸州刺史亦有數(shù)十人。其次則是名儒學者,像顏師古、李延壽、吳兢、元行沖、韋述等都是著名的學人、史學家。白居易、柳宗元、杜牧、司空圖等又都是著名的文學家?!薄疤拼貢业氖詹財?shù)量,和前代相比都明顯增多,有30家都在萬卷以上?!辈苤y(tǒng)計,唐代可考的私人藏書家多達87家,其中萬卷以上有22人。唐代私人藏書有兩個特點:第一,唐代前期著名藏書家,或者是高層官員,或者是從事文館“學士”,并沒有大文學家,而中唐之后,隨著圖書生產(chǎn)豐富,才出現(xiàn)著名文學家成為大藏書家,如韋應(yīng)物、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等。第二,中唐時期大量一流詩人是藏書家,而中唐以前的重要藏書家主要是學者,著名者如元兢,盛唐最有名的是著名史學家韋述。唐代藏書最多的不是詩人,不是作家,而是史學家。
有學者考證,杜甫“也有數(shù)量不少的藏書,從其《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中‘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家’句和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說‘公獻賦不售,故欲賣書買宅’可見,當然就其誦讀之多、著述之豐亦可類推。江西詩人王季友,杜甫稱其‘群書萬卷皆暗誦’,以此推之,諒必也是位藏書家了”。玄宗讀了杜甫“三大禮賦”之后令于集賢院舉行專門考試,具體主持這次考試的是崔國輔、于休烈兩位集賢學士,杜甫有《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記載此事:“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集賢院于開元五年(717)建立,其功能類似于弘文館,開元、天寶年間聚集了一大批文士學者,他們除了校對書籍外,還進行了大量的政書編纂和撰寫工作,如著名的《唐六典》《開元禮》《初學記》《御刊定禮記月令》等?!短屏洹肪砭拧凹t殿書院”載:“集賢院學士掌刊緝古今之經(jīng)籍,以辯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yīng)對?!奔t學士學識豐富,地位清要。杜甫雖然沒有明確獲得“集賢院學士”的出身,但考試后玄宗命其“待制”于集賢院,顯然也是注意到杜甫讀書多、熟悉歷代政典且文采出眾的優(yōu)長。
“讀書破萬卷”之“破”字理解,實關(guān)系杜甫讀書數(shù)量問題。清代江浩然曰:“破,猶過也。蓋言讀書過萬卷耳?!比绻紤]到“讀書破萬卷”之“萬卷”在當時語境中就是十分夸張的說法,那么,如果“破”字再作為“突破”意思就更加夸張,可見這樣理解不合整詩語境,也不符合現(xiàn)實。杜甫母親早逝,長期寄居于姑媽家,其父親官職也不高,家庭的物質(zhì)條件并不太好,家里藏書萬卷可能性不高,但是,杜甫重視讀書學習,讀書相對于同輩人比較多也應(yīng)該是事實。仇兆鰲則以為“破”就是“破損”之意,表明杜甫學習孔子讀書用功之意:“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边@和今人編撰《漢語大詞典》解釋“破”字有“盡”“遍”的意思比較接近。結(jié)合全詩和唐人論讀書的背景看,“讀書破萬卷”是炫耀讀書多,“破”字作破損、遍解比較適合自薦詩的語境。
“讀書破萬卷”確實表明杜甫善于學習,包括向古代人和同時代人學習(杜集中有大量贊美他人詩歌、詩才的詩句),說明“杜甫是在創(chuàng)作方面和藝術(shù)技巧方面借鑒古人的”。
三、杜甫讀書“萬卷”與下筆“有神”之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無論“破”作何解,就這兩句詩而言,杜甫的意思十分明確:“讀書”有助于“詩興”:“讀書破萬卷”才能取得“下筆如有神”的神奇效果?!跋鹿P如有神”,也包含夸張的因素,以“神”論詩是杜甫的創(chuàng)造。神,神助的意思?!赌鲜贰そ蛡鳌酚涊d:江淹“嘗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湍颂綉阎械梦迳P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倍鸥Χ啻问褂谩吧瘛弊终撛?,朱光潛先生認為此處“神”所指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現(xiàn)象,而莫礪鋒先生以為是指“詩人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神”“不是說靈感紛至沓來,而是說詩人寫起詩來得心應(yīng)手,縱意所如,詩歌格律、修辭手段等等屬于藝術(shù)形式范疇的因素不再對詩人表情述志構(gòu)成任何障礙,反倒成為詩人任意驅(qū)使的力量”。王運熙、楊明先生所解大致相同,“即神妙之意,他以此來形容藝術(shù)作品或創(chuàng)作活動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種不同凡響的神妙高超境界。因為神妙不平凡,所以杜甫有時把它和鬼神聯(lián)系起來”,“下筆如有神”之“神”是“詩技之神”,指“作家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高超神妙”。問題是“讀書破萬卷”是否必然產(chǎn)生“下筆如有神”之結(jié)果?
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有豐富的思想與情感,需要豐富的詞匯,并遵守基本的體式,任何人的創(chuàng)作都必須接受已有的表達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破萬卷”自然有助于“下筆如有神”。強調(diào)讀書對詩文的促進作用,并非杜甫獨創(chuàng),是從南北朝到唐代普遍流行的認識。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家都說過學習、讀書的重要性,陸機《文賦》強調(diào)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劉勰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他將“原道”“征圣”“宗經(jīng)”作為為文的前置條件。唐代是一個社會長期穩(wěn)定、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文化繁榮的時代,個人的成長需要讀書。中唐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韓愈自述:“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廣泛學習先秦典籍要“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韓、柳強調(diào)“文以載道”,故特別提倡學習儒家經(jīng)典以及諸子、史書。這是從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的角度強調(diào)閱讀經(jīng)學著作的重要意義。唐人的閱讀范圍顯然不止于儒家經(jīng)書。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提及阿宜好學苦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官,所讀之書包括經(jīng)書、史書和前代詩人詩集。敦煌文獻《秋胡變文》記載,秋胡學習曾參“終日披尋三史,洞達九經(jīng),以顯先宗,留名萬代”,帶著“《孝經(jīng)》《論語》《尚書》《左傳》《公羊》《谷梁》《毛詩》《禮記》《莊子》《文選》”外出游學,這十種書全是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實際上,唐代學術(shù)并不發(fā)達,除了經(jīng)書、史書外,一般的士子讀書主要是滿足應(yīng)試和詩歌寫作需要,文學作品才是閱讀重點,匯集前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詩文總集《文選》正是士子們必備之書?!独顛僭仭肥浅跆凭幾氲脑姼鑴?chuàng)作入門手冊,其詞匯與典故的使用以及詩歌格律規(guī)范要求可見唐人的基本讀書范圍和知識結(jié)構(gòu)。最能滿足唐人寫詩作賦需要的就是類書,唐代類書編纂發(fā)達,著名者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這些類書生動地體現(xiàn)唐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特點。有學者統(tǒng)計,初唐時期編纂的類書《藝文類聚》所引用的圖書有1431種,韓建立重新做了一個統(tǒng)計,“事”共引圖書850種,“文”引的圖書估計600種,一共大概1450種,可知《藝文類聚》所收古籍甚為可觀。傳世的敦煌蒙書也可見唐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特點,有學者將敦煌蒙書分為識字、知識素養(yǎng)、家訓、應(yīng)用等四類,這四類都是知識教育,都包含著價值觀教育和工具性教育?!睹汕蟆肥亲顬橹奶拼蓵?,學術(shù)界對此書作者還存在爭論,但是,其成書年代大致可以確定在唐肅宗、代宗期間,這是一本歷史知識類啟蒙讀物,全文共五百九十二句,其編纂形式為四字一句,對偶押韻,包含五百八十六個歷史人物典故,正是滿足人們寫詩作賦之需。杜甫正是在強調(diào)讀書的氛圍里成長起來。
宋代以來,由于活字印刷術(shù)的出現(xiàn),書籍易得,而且士人喜好讀書,如王安石自稱“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歐陽修認為“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因此,宋代以來學者特別贊美杜甫讀書之富對其創(chuàng)作的正面推動作用。蘇軾《書吳道子畫后》:“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标悗煹馈逗笊皆娫挕芬锰K軾的話,說得更明確:“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鼻赜^《韓愈論》可能是發(fā)揮了蘇軾的觀點?!稏|皋雜錄》記載:“有問荊公:‘老杜詩何故妙絕古今?’公曰:老杜固嘗言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秉S庭堅也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得此語耳?!眹烙鹫f杜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楊慎《丹鉛總錄》云:“杜子美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讀書雖不為作詩設(shè),然胸中有萬卷書,則筆下自無一點塵矣。近日士夫爭學杜詩,不知讀書果曾破萬卷乎?如其未也,不過拾《離騷》之香草,丐杜陵之殘膏而已?!倍甲⒁獾綇V讀書對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宋人特別推崇杜甫讀書多、“學力”深厚,宋代杜詩學也強調(diào)杜詩“無一字無來處”,此后在杜詩研究中,學者們特別重視發(fā)掘杜甫引用的他書詞語或典故,這方面“集大成”者當然是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抖旁娫斪ⅰ匪梦墨I情況,譚芝萍先生有個粗略的統(tǒng)計:“仇氏為杜氏征引之古籍總計一百多部,引注最多者為《前漢書》《后漢書》,共計引注近八百次。其次則是《詩經(jīng)》,所引為注者近四百次。引注二百余次者,如《史記》《左傳》《楚辭》《莊子》《晉書》等。陶淵明、曹植、謝朓、謝靈運、鮑照、庾信……等人之作,各引百余次,《世說新語》引百余次,《周禮》《易經(jīng)》《禮記》各引百余次。何遜、左思、江淹、潘岳等人之作各引近百余次。所引專著中從中引注不到五十次者,約七十余部(包括引注十次以下者在內(nèi)),如《國策》《國語》《三國志》所引俱在五十次以下?!缎⒔?jīng)》《爾雅》《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所引不足三十余次?!墩撜Z》引二十余次?!睹献印芬啻??!赌印贰独献印贰犊讌沧印贰犊簜}子》所引不足十次,《說文》《文心雕龍》……,引不到十次。其他不常用之書如《幽明集》《后幽明集》《一統(tǒng)志》《關(guān)尹子》《汲冢圖書》《楞嚴經(jīng)》《會稽典錄》《阿彌陀經(jīng)》《維摩集》《列仙傳》……,也從中引注一、二次不等。”這樣一個書目,足見杜甫“讀書破萬卷”不虛。
然而,杜甫僅僅因讀書多才成為好詩人?我們必須注意到杜甫詩論的豐富性。其實,杜甫除了強調(diào)讀書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促進作用之外,他還常常談到“詩興”?!霸娕d主要來自生活,詩技則主要得力于書本。通過讀書,詩人向前此作家運用詞句、結(jié)構(gòu)篇章等寫作技能學習”,而其“詩興”的產(chǎn)生則與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東閣官梅動詩興”(《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憶在潼關(guān)詩興多”(《峽中覽物》)、“稼穡分詩興”(《偶題》)、“遣興莫過詩”(《可惜》)、“詩興不無神”(《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愁極本憑詩遣興”(《至后》)、“詩盡人間興”(《西閣二首》之二)、“道消詩興廢”(《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等等,表明“詩興”與生活經(jīng)驗的必然聯(lián)系。當然,在杜甫的詩歌感覺系統(tǒng)里,通過讀書獲得知識與在現(xiàn)實中積累生活感受并不矛盾。就書本知識而言,包括一般的文字、詞匯、典故、格律形式和他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歷史知識等,而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學習而建構(gòu)的世界觀、文學興趣等,這種思想與精神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促成了詩人創(chuàng)作激情的勃發(fā),不斷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如果缺少生活經(jīng)驗與感受,即使讀書再多,他也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后代高度認可的那些好詩。事實上,杜甫對生活經(jīng)驗對其創(chuàng)作重要性的強調(diào)并未引起后代學習者的關(guān)注,但是,對于杜甫而言,讀書與生活是兼顧的,讀書在他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并非如宋人流行的理解——只是詞句或形式的簡單繼承或模仿,讀書對杜甫真正的作用是豐富了他的思想,增強了他對生活的感受力,每一個詞語的選用并非單純重復,而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元好問云:“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背糖Х壬疲骸岸旁娭櫣畔日呷绱?。蓋其含咀眾妙,轉(zhuǎn)益多師,故能地負海涵,金聲玉振,高標靈采,獨運匠心。夫讀書不博,取徑不弘,則固不足言與古人合,亦不知當與古人離。此神、秀、清、新之為警策,與警策之出自積儲,其說有似礙而實通者?!惫沤駥W者的論述都揭示了杜甫讀書、生活與創(chuàng)作之間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四、“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讀書與性情的論爭
宋人《分門集注》引“師曰”:“破萬卷,謂識破其理?!薄白x書破萬卷”之“破”,無論是作“超過”還是作“破損”或“讀遍”解,其意思都是強調(diào)讀書之多,而作“讀破”解,則體現(xiàn)了后代學者對詩學理論的深刻認識:不僅要讀書多,更要讀而能破,才能促進學習者、接受者、師承者的創(chuàng)作。《對床夜語》引蕭德藻語云:“詩不讀書不可為,然以書為詩不可也。老杜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而至破萬卷,則抑揚上下,何施不可?非謂以萬卷之書為詩也。”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云:“讀書不能破其底里則終不為我有,必使迎刃而解如破竹之勢,根節(jié)不滯,乃為善讀書。故杜工部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岑嘉州亦云‘讀書破萬卷,何事來從戎’。‘破’字甚妙,今曲調(diào)亦名‘入破’?!鼻宕鷮W者馮班認為“讀破萬卷則知變矣”,“有一分學識便有一分文章”。清初學者張遠解釋云:破者“識破萬卷之理”。李重華說:“凡多讀書為詩家要事?!薄熬烤褂刑旆终?,非學力斷不成家?!眳桖樤疲骸吧倭曛允鲈弧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至少陵,止矣,而其得力處,乃在讀萬卷書且讀而能破致之?!倍紡娬{(diào)讀書多且能“破”之。明人唐元竑《杜詩捃》的解釋,意思類似但更為樸實:“‘讀書破萬卷’,此破字頗難解。猶俗諺云破財,財雖未罄,已經(jīng)消耗。曰‘破萬卷’,未必首尾皆誦通,已無不寓目者。此雖夸語,卻甚斟酌?!边@是后代人的主流認識,盡管并非杜甫原意。
上述解讀其實涉及深刻的詩學創(chuàng)作理論命題?;仡櫄v代學者圍繞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破”的討論,涉及學問與詩歌創(chuàng)作、“學力”與“才力”、“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異同乃至文學才能及其特殊性等復雜的理論問題,還引申出“李杜優(yōu)劣”乃至“唐音宋調(diào)之別”問題,如前人根據(jù)“讀書破萬卷”就以為杜甫是以“學力”勝,李白是“天才”,“唐詩有以天機勝,有以人力勝,有機力各半?!oL吹不斷,江月照還空’,天機也;‘徑轉(zhuǎn)回銀燭,林疏散玉珂’,人力也……李太白多以天機勝,杜子美多以人力勝”。論其要者,主要是以下三大問題:
第一,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guān)系問題。
學習杜甫的經(jīng)驗,卻走入誤區(qū),關(guān)鍵是誤解了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guān)系。對于杜甫而言,讀書積累知識與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并非矛盾,但是,后代學者片面地強調(diào)讀書卻忽視生活,導致了創(chuàng)作的書本化。這不是杜甫或杜甫時代的問題,而是片面理解、學習杜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詩論所導致的問題。對于宋人來說,前代積累豐厚,且拜印刷術(shù)之賜,圖書多,學者多,必然影響文學家的文學活動,宋人面對前代、面對唐人的圖書積累和文學成就,自然不得不廣泛學習。重視讀書,這也就是后代所謂“以學問入詩”即“學人之詩”,杜甫被認為是最早的詩人典范,這就導致出現(xiàn)嚴羽所批判的“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創(chuàng)作傾向,導致出現(xiàn)杜詩“無一字無來處”的誤解。在廣泛學習杜詩的背景下,以繼承杜詩相標榜的最大詩歌流派江西詩派,就特別強調(diào)對前人經(jīng)驗的學習。
其實,杜甫的成就并不在于他讀書多少,更不在于他的詩文引用了多少典故,而在于他的詩表現(xiàn)了他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與感受?!霸娧灾尽薄霸娋壡椤?,詩歌表達的是詩人在生活中非常靈動的生命體驗。如果不是表達個人獨特生活經(jīng)歷與感情體驗,而只是模仿、重復,炫耀知識,他們只是注意到詞匯與文學經(jīng)驗的重要性,卻沒有注意到通過讀書建立思想觀念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生活經(jīng)歷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好作品既表現(xiàn)為外在的語言、體式等形式層面,更是作家個人生活的反映。如果沒有真實、深刻的生活經(jīng)驗,那樣的文學就缺少生命力。正是注意到只是讀書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局限的,宋代以后的學者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也重視生活感受的重要性。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祆湔f:“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稳松鄄┰疲骸坝柚^少陵所以獨立千載之上者,不但有所本也?!度倨分?,果何本哉?”都強調(diào)了生活對于創(chuàng)作的第一位作用。
第二,繼承與創(chuàng)新、承襲與突破的關(guān)系問題。
學者們圍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理解提出“讀而能破”的重要觀點,還涉及借鑒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問題。黃庭堅最推崇杜甫夔州以后詩,嘗言:“觀杜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此說雖有見地,卻不盡為人認可,南宋朱子即提出異議:“李太白始終學《選》詩,所以好;杜子美詩好者亦多是效《選》詩,漸放手,夔州諸詩則不然也”。朱子頗好《選》體,對杜甫學習《文選》的創(chuàng)作并不否定,而對晚年夔州詩不予首肯:“人多說杜子美夔州詩好,此不可曉。夔州詩卻說得鄭重煩絮,不如他中前有一節(jié)詩好。魯直一時固自有所見。今人只見魯直說好,便卻說好,如矮人看戲耳!”“杜甫夔州以前詩佳,夔州以后自出規(guī)模,不可學?!别堊陬U先生認為:“朱子持論之異,由于為詩之路數(shù)不同,朱子不尚新奇,而主蕭閑淡遠……故其論詩似頗抑杜揚李。”其實,人們所認可的杜詩特色及其成就,并非他與前人相同處,恰是他與人之不同處,杜甫杰出的作品都是繼承與創(chuàng)造的有機結(jié)合。作家的創(chuàng)作既有個性也有共性,這種共性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學的時代性、群體性、區(qū)域性和傳承性,同時,有成就的作家更有個性,在作品中一定表現(xiàn)出他自己的獨特面貌:作品表現(xiàn)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是作家個人的,文學的語言、方法、技巧使用也一定是他自己的,這種個性正是作家的創(chuàng)新處、創(chuàng)造處。清人喬億《劍溪說詩》云:“杜子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何謂‘破’?渙然冰釋也。如此則陳言之務(wù)去,精氣入而粗穢除,是以有神。漢人篤學,不易為文,文出氣厚,六朝文士未嘗無學,然摭華棄實,文故靡靡。唐大家及北宋人皆有文有學,南渡后義理之學盛,往往易于語言,而文不逮學矣,詩之升降亦然?!睔v代復古詩學、宋以后的宗唐宗宋之論正是沒有明白這一點。
第三,知識積累與文學才能、性情的特殊性問題。
清代學者趙翼《甌北詩話》說:“宋子京《唐書杜甫傳贊》,謂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大概就其氣體而言?!厣儆尾⒅^其不集諸家之長,亦不能如此。則似少陵專以學力集諸家之大成。明李崆峒諸人遂謂:李太白全乎天才,杜子美全乎學力。此真耳食之論也!思力所到,即其才分所到,有不如是則不快者。此非性靈中本有是分際,而盡其量乎?出于性靈所固有,而謂其全以學力勝乎?”趙翼此論超越了舊有的“學力”“才分”之爭,強調(diào)杜甫獨特的感受力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能力。確實,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生活體驗,需要知識積累,需要借鑒和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但是,文學更需要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來自獨特的文學才能,來自作家獨有的性情。文學和客觀呈現(xiàn)的事實(紀實)、表達理性的思想不同,遵循著情感與審美、創(chuàng)造的邏輯,因此,文學才能表現(xiàn)為一種很獨特的能力(“才”“才子”),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這種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與讀書有關(guān),與生活有關(guān),與想象力和心理氣質(zhì)有關(guān)。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作家獨特的經(jīng)歷、心理、愛好以及語言、技巧的獨特性,本質(zhì)上都是作家獨特才能和性情的外在表現(xiàn)。詩歌才能具有鮮明的特殊性:僅僅有知識學問,僅僅有生活,也都不一定成為好詩人。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特殊性,其實就是作家性情的獨特。嚴羽說:“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泵鞔顤|陽說:“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讀書之多明理之至者,則不能作。論詩者無以易此矣?!狈磳ψx書為詩、典故為詩,反對復古,一定會強調(diào)文學才能的獨特個性,強調(diào)作家要有獨特的性情。晚明公安派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李贄提倡“童心說”,都是針對復古派詩學。在清代宗唐、宗宋的激烈爭論中,出現(xiàn)了袁枚的“性靈說”,既不同于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也不同于翁方綱的“肌理說”,顯得清新?lián)涿?,關(guān)鍵是其強調(diào)文學抒寫自我感受的詩學理論,是對所謂“學人之詩”的否定和反對。明人唐元《艾幼清汝東樵唱詩跋》:“昔人有言,讀書萬卷而不用于詩,畏其義博而辭溢也。夫詩有別材,本于性情,觸物而發(fā),故曰言之精者為文,文之精者為詩。然觀少陵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益知學詩人腑肺,非得古今灌溉,理義融會,則如貌枯語澀于善養(yǎng)生人不類?!薄皩W問堆砌、出處來歷的倡導,在作者盡情施展才藝的快慰之余,讀者卻喪失了閱讀的樂趣,由此混淆了性情與學問、經(jīng)籍與性靈?!?/p>
總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理論內(nèi)涵而言,涉及學問、生活經(jīng)驗與文學關(guān)系問題,涉及繼承與創(chuàng)造的關(guān)系問題,而其關(guān)系根本上說是由文學的本質(zhì)特點、文學才能的特殊性決定的。作為現(xiàn)實主義詩歌大師,杜甫留下了大量感性的詩論,這既是他個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反映了詩史運動的時代性;既折射了豐富的歷史事實,也包含獨特而深刻的思想,其影響極其復雜、深遠。后代的創(chuàng)作對其經(jīng)驗的學習和借鑒,有誤讀,也有正解,而后代學者正是在對其理論的辨析、對受其創(chuàng)作影響的反思過程中,深化了對詩歌的認識。從詩歌史和詩學史的角度準確地理解并闡釋杜甫詩論,既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杜甫的深刻與偉大,認識杜甫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古代詩學復雜的理論命題和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展規(guī)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