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圣人不期循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p>
聰明人,可不能指望完全照搬老一套。
但回到生活,那些善良的人呢,他們心里往往守著一些老道理,比如真誠,比如老是為別人著想。
雖然這在他們自己看來是平常事,但在別人看來,可能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畢竟,這種心態(tài)和行為一旦堅持下去,常常讓他們顯得與這個世道格格不入。
而他們也會慢慢覺得自己心里頭的話沒人能懂,最終日子則慢慢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因為看得透,所以選擇疏離
善良的人,往往心太軟,也太敏感。
這樣的話,他們很容易就能一眼看穿別人的尷尬和難處,然后自己又容易忍不住總想著去幫一把。
但同樣,他們也能敏銳地察覺到他人的虛情假意和算計。
于是,里里外外看得太明白,心里就累。
東漢有個叫管寧的名士,他和華歆是同學(xué)。
有一天,兩人同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片金子。
管寧繼續(xù)揮鋤鋤地,視之如瓦石。
但華歆就不一樣了,他著急忙慌撿起來看了看,才扔出去。
還有一次,門外有達官貴人的馬車經(jīng)過,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管寧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讀書。
可是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管寧回來就把席子從中間割開,直截了當(dāng)?shù)貙θA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p>
在很多人看來,管寧太較真,太不近人情,為這點小事就絕交。
但他只是看透了兩人志向的不同,不愿委屈自己的心,與一個熱衷名利的人為伍。
最后,他選擇了用孤獨來守護內(nèi)心的凈土。
詩人紀(jì)伯倫說過:“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p>
孤獨有著兩面性,一方面確實帶著苦澀,但更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劑。
就像一個人真正的善良,不是盲目合群,而是在看清生活的復(fù)雜后,依然選擇和自己認同的價值站在一起。
而這份選擇,注定孤獨。
深度思考,注定難以共鳴
善良的人,通常也喜歡思考。
思考什么?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人與人的關(guān)系。
時間一久,那么他們的思想深度,超出了日常閑聊的范疇。
于是,他們想說點深刻的,別人覺得你裝清高;想聊聊現(xiàn)實,又覺得索然無味。
最后,只能選擇沉默,回歸到自己的小世界里。
古希臘哲學(xué)家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里,白天點著燈到處走。
人家問他干嘛,他說:“我在找一個人(真正的人)?!?/p>
亞歷山大大帝慕名而來,站在他面前說:“哲學(xué)家,你有什么愿望,我可以滿足你?!?/p>
第歐根尼只是懶洋洋地回了一句:“別擋住我的陽光。”
可以說,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和真實,這在那時沒人能理解。
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個不可理喻的瘋子。可他的孤獨,源于思想境界的絕對超前,無人能踏入他的精神世界。
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類的全部尊嚴(yán),就在于思想。”
一個人的思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而那些因為善良和深度思考而孤獨的人,恰恰是在踐行著這一種最高的尊嚴(yán)。
可以說,他們的孤獨,不是被拋棄,而是主動選擇了向上的修煉。
以至于他們在孤獨的修行中,完成了對平庸的超越。
不爭,成了最沉默的獨行
內(nèi)心善良的人,往往都不喜歡爭斗。
因為他們習(xí)慣了退一步,習(xí)慣了吃虧,獨自把委屈默默咽下。
當(dāng)然他們也會以為自己的忍讓能換來風(fēng)平浪靜,卻不知在爭名奪利的世界里,沉默反而成了他們最鮮明的標(biāo)簽,也成了被忽視的理由。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不爭,不是軟弱,反而是內(nèi)心強大的表現(xiàn)。
然后,自己一人在背后的時光里,獨自前行,默默成長。
在他們選擇不與世人爭一時長短之際,恰恰是給了自己的內(nèi)心一份安寧,一種平靜的自洽。
而在這孤獨里面,藏著另一個我們難以觸及,卻無比廣闊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