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照片”這一互聯(lián)網新興詞匯,被定義為“可以珍藏一輩子的照片”,僅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上,“人生照片”相關的tag就擁有12億瀏覽量。它與美并不成絕對的正相關,能夠被個體珍藏,源于照片背后承載著的獨特意義,也許關乎一次與晚霞的意外邂逅,也許關乎一場久違的逃離。
事實上,當我們談論“人生照片”時,談論的絕不只是jpg.格式的圖像文件,也不只是一張售價不菲的寶麗來相紙,而是在思考讓這一概念爆火的社會圖景、攝影的發(fā)展及其與個體的關系——攝影載體更迭,不止是技術的躍進,更是人類與自身記憶的重新聯(lián)結。
每一代人都在用屬于他們時代的攝影語言描繪心中的“人生照片”,重要的不是載體本身的好壞,而在于創(chuàng)作者如何理解并運用這些載體的獨特“語法”,去捕捉、表達、珍藏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
當代創(chuàng)作者眼中的“人生照片”
本次時裝L'OFFICIEL 邀約4位攝影形式與理念各具特色的影像創(chuàng)作者,他們以不同攝影載體作為感知的延伸,表達他們對“人生照片”的新理解。在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這或許能幫助我們更主動地選擇,如何為未來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生印記。
姜文:寶麗來攝影讓未來在過去“顯現(xiàn)”
姜文
寶麗來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者
入行攝影已十一年的姜文之所以在四年前入手寶麗來,是因為同事當時給她拍攝了一張黑白的寶麗來照片,“看著相片里的自己,我覺得自己好像來到了90年代”。在此之后,她一直堅持使用寶麗來創(chuàng)作,也正是源于一種獨特的“矛盾感”——“寶麗來的成像自帶很純粹的復古味道,而我又往往選擇用寶麗來拍攝具有現(xiàn)代感的對象(object)和場景。簡而言之,你可以理解成我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拍攝到了一些當下的圖景。對于那個時代而言,這就是未來。”她曾用“視覺化”、“復古未來”和“想象”三個關鍵詞概括自己的視覺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說,寶麗來完美契合了她自身的審美傾向,當她透過寶麗來的取景框觀察拍攝對象時,她似乎領略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每一次按下快門,彈一下、再抽出的相紙,承載著將其風格獨特性發(fā)揮到極致的魔力。
均為姜文攝影作品
同時,寶麗來的出現(xiàn),給姜文帶來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得益于“即時成像”的特點,姜文發(fā)現(xiàn),比起使用手機、相機,用寶麗來給家里的長輩、老人們拍攝,他們從中獲得的快樂顯然更多,“寶麗來很好地承托住了他們的情緒價值”,年輕一代從一誕生就熟悉的數(shù)碼影像,也許對老一輩而言是少了些實體的溫度。于是,在工作以外,她也開始熱衷于用寶麗來為家人拍攝紀念照片,那張薄薄的寶麗來相片也成為了家人間有形的記憶,“從收納盒中抽出某張寶麗來,我就能回憶起那天經歷的種種?!?/p>
均為姜文攝影作品
于是,用一臺寶麗來,姜文讓未來在過去顯現(xiàn),也讓過去在未來重演。
圖為姜文攝影作品
L'OFFICIEL:您是如何理解“人生照片”這個詞的?
姜文:在我看來,“人生照片”是非常形而上的定義,可能就是一些無法復刻的瞬間,比如平靜的湖面和完美的光線組合,也可能會成為個體心中無法復刻的人生照片,不需要是什么重大的人生節(jié)點。我以前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什么所謂的“人生照片”,但我發(fā)現(xiàn)我有很多無法復制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它們就是我的‘人生照片”,哈哈。
L'OFFICIEL:寶麗來相機與同類型的拍立得有哪些主要的區(qū)別?使用體驗有何不同?
姜文:寶麗來相機在玩樂性和機械構造上更多元,且相紙顏色比拍立得更鮮艷;拍立得的成片效果則更加真實,相比之下,寶麗來的成片更能凸顯所謂的“復古效果”;所以盡管寶麗來在操作上更容易產生廢片,但其獨特的復古感仍收獲了大批擁躉。
L'OFFICIEL:對于這兩年撕拉片突然火爆的現(xiàn)象,你怎么看?
姜文:我覺得撕拉片的走紅有賴于近年復古回潮的流行趨勢,影像是最能傳遞某種氛圍的,如果你希望追溯過去的風貌,在視覺效果上模仿是最簡易的。撕拉片的效果很貼合大家追求的“復古濾鏡”感,并且操作簡單便捷、出片速度快,能夠帶給用戶抽盲盒般的驚喜體驗,所以會再流行起來,和CCD相機又一次在市場上“復活”其實是一個道理。
黎雨詩:膠片攝影“人生照片”是刻奇式的詞組
黎雨詩
青年藝術家,以攝影為主要藝術創(chuàng)作媒介,她的作品主題涉及與性別、欲望與凝視。
在很多人眼中,黎雨詩的作品毫無疑問是出格而大膽的。她的創(chuàng)作遠非對于膠片復興的簡單追隨,而是一場針對視覺權力結構的系統(tǒng)性顛覆——通過男性裸體這一充滿張力的“道具”,以近乎冷峻的客觀性重構“凝視”的本質。
同樣,作為青年藝術家,黎雨詩也以更具批判性的視角解構“人生照片”的概念。每個人的“人生照片”,或者說重要的人生時刻都是不一樣的,正如薩特的所言“我們的本質是通過存在來定義的”,那些真正的“人生照片”,其實就是我們在行動中成為自己的那一瞬間。無論它有沒有被照片記錄下來,或者那張照片是不是“美”的,最重要的是那一刻你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
《阿克泰翁之死》黎雨詩
而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把“人生照片”被塑造為能夠獲得流量的時髦議題時——許多人開始在“人生照片”的tag下搜索能拍出“人生照片”的模板,試圖打卡同一地點、擺出同一姿勢,以保證出片率,黎雨詩感到了一種刻奇式的操演??唐孢@個詞原指僅通過重復慣例、公式,流于表面地模仿某種已被廣泛認同的藝術風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習慣用膠片攝影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黎雨詩,試圖通過膠片工藝的“慢”,創(chuàng)造一條篩除刻奇、抵達真實的有效路徑。當主流影像文化沉迷于即時滿足與感官刺激時,黎雨詩刻意選擇膠片這一需要漫長等待方能顯影的媒介,因為對她而言,膠片從拍攝到沖洗的物理延遲過程,能夠迫使創(chuàng)作者與影像建立更深層次的聯(lián)結。更為重要的是,膠片的“實體性”,恰恰是它和數(shù)碼、AI攝影之間最關鍵的區(qū)別,“我的作品最終會是一個實體的項目,而這是我希望它存在的方式。”
《塞門和黛利拉》黎雨詩
L'OFFICIEL:對于最近一段時間興起的“撕拉片”熱潮,您有哪些具體的看法?
黎雨詩:現(xiàn)在流行的撕拉片拍攝都是配合強閃光燈來進行的,成片自帶過曝、夢幻質感,非常符合社交媒體審美偏好。再加上撕拉片本身已停產,這種稀缺性反而增加了它的吸引力。某種層面上,它的流行可能源于對技術發(fā)展的懷疑和恐懼,但我覺得這種“恐懼”是對技術帶來的“過度控制”感到疲憊,數(shù)字時代的即時性是無限的,但撕拉片給你的是一種“有限的即時性”,而且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人感到安心。
L'OFFICIEL:現(xiàn)在AI技術在攝影領域已經越來越普及,按照蘇珊·桑塔格的觀點來看,AI攝影的藝術性大大消解了攝影記錄的真實性,您怎么理解?
黎雨詩: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提出了"?a a été"(那曾經存在過)的概念,他認為這是攝影的核心特質:它證明了某個東西曾真實存在過?!罢鎸嵭浴辈⒉蝗Q于圖像本身有多逼真,而取決于在它背后是否有一個真實的時空曾經存在過。從這個角度來看,AI攝影是一種根本性的顛覆,它不再是現(xiàn)實的記錄,而是算法的創(chuàng)造。傳統(tǒng)攝影創(chuàng)作需和真實存在的事物建立某種聯(lián)系,而AI攝影創(chuàng)造的圖像,不僅其中的對象(object)、場景可能不存在,甚至拍攝的過程也可能不存在。
@_寒sir:手機攝影隨時隨地不容錯過
當掏出手機“攝影”變得和呼吸般日常,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值得珍藏的瞬間”?
@_寒sir
知名攝影博主,微博影像年度攝影博主
在@_寒sir看來,“人生照片”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動自己與觀看者。很有趣,作為攝影師,同時也是一名常年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攝影博主,他思考“人生照片”的視角從私人的感受擴展到了與瀏覽者產生交互的“情緒感染力”。而他決定專門從事攝影的關鍵節(jié)點,也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鏡頭能很好地承載一個人的內心情感。當拍攝者將無限的情感傾注于照片中,情感就會從圖像中滿溢出來,打動在互聯(lián)網上刷到這張照片的每個人。
當下,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的博主都偏好于發(fā)布手機拍攝的片子,很多人認為手機片能減少“距離感”,更容易成就一張能激發(fā)情感共鳴的“神圖”。此外,手機隨拍隨發(fā)的特性也更利于大家隨時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分享生活。與此同時,近年來手機的攝像系統(tǒng)在硬件、軟件上都有了飛速發(fā)展,@_寒sir表示,“目前很多手機攝影在畫質上與相機拍攝的作品分別不大”。
圖為@_寒sir攝影作品
2020年,@_寒sir正式開始研究手機攝影。一開始是為了出門攜帶便捷,后來發(fā)現(xiàn)手機可以抓拍到某些用相機無法捕捉到的瞬間——很多“剛剛好”的光線、構圖,等你掏出相機、調整光圈、快門,甚至還要再換一個鏡頭的時間,就已經被“錯過”了。這時,手機攝影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參數(shù)調節(jié)的自動化。目前許多手機已配備新的AI算法,能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超遠距離、超級微距拍攝,并有效改善黑暗環(huán)境下的畫質。當然,他也表示,雖然手機攝影趨勢勢不可擋,但專業(yè)相機在色彩過渡、虛化等方面的表現(xiàn),目前還是無法被手機替代的。不過,對于熱愛拍照記錄生活的大眾而言,手機攝影的進化讓沒有專業(yè)攝影設備、不具備專業(yè)攝影知識的每個人都擁有了隨時拍攝的權利,隨心所欲地抓拍情感滿溢的一瞬——這也許就成為了一張張的“人生照片”。
圖為@_寒sir攝影作品
L’OFFICIEL:日常創(chuàng)作中,有沒有偏好用手機提供的哪些具體攝影功能或模式?
@_寒sir:日常拍照其實用手機普通模式就很足夠,在夜景拍攝時我會用到專業(yè)模式,一般情況下我會開啟“自動追焦”功能。
L’OFFICIEL:給想用手機拍出“人生照片”的大家一個實用的建議吧。
@_寒sir:日常多多觀察被拍攝物體細節(jié)上的變化。
Adon:AI攝影算法與自我表達間的平衡
Adon
平面攝影師、導演,以攝影融合AIGC、三維技術的標志性視覺風格,創(chuàng)造出眾多先鋒、藝術化影像作品。
憑借先進算法與深度學習技術,攝影師Adon將AI技術與攝影藝術完美融合。他的鏡頭里,每一個風格化的細節(jié)設定都承載著無盡的故事,等待著一一向瀏覽者訴說。類似地,Adon也把“人生照片”定義為一種敘事載體,它封存著每個人生命中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瞬間,當人們看到這張照片時,能跨越物理限制,與拍攝者、被拍攝者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實現(xiàn)情感鏈接。
圖為Adon攝影作品
聊到AI對“人生照片”意義的拓展時,Adon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關鍵詞——等待。為了得到一張令人滿意的“人生照片”,傳統(tǒng)攝影與AI攝影都免不了“等待”。傳統(tǒng)攝影在等待的是物理世界的那種偶然性,它是更加外向的等待,我們更渴望的結果可能是瞬間的、動人的那種不可復制的時空切片。但AI,我們在運用時等待的是算法和輸入的prompt的匹配度,它是更加內向的等待——“以前我可能是一個單純的攝影師或者導演,現(xiàn)在我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更多的是在跟算法交流,在那種數(shù)據(jù)模型中去匹配視覺基調,想方設法去用AI實現(xiàn)我對于畫面的期待?!?/p>
圖為Adon攝影作品
隨著AI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將AI融入視覺創(chuàng)作之中,“學習門檻其實很低,簡單來說就是輸入指令后再挑選你喜歡的模型就可以了”,但是,Adon強調,“創(chuàng)作能力這件事,其實與AI沒有什么關系”。Adon把AI當作是復刻自己顱內成像的工具,AI的底層邏輯是算法,我的角色就是賦予這個算法靈感。你應該把AI當作稱手的“工具”,你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體”。
圖為Adon攝影作品
即便已深入研究AI技術多年,也以此作為標志性視覺表達風格,但Adon始終堅信AI攝影無法真正挑戰(zhàn)“人生照片”的本質內涵,“因為‘人生照片’的價值在于其情感的真實性,這是AI無法創(chuàng)造的”。AI最終也許只是生成了一張圖像,但它沒有辦法幫助人們去復刻一段完整而真實的經歷,“人生照片”最后的落腳點,依然會是真實的個體經驗。
圖為Adon攝影作品
就像在Adon作品中那些光怪陸離的要素、天馬行空的表達背后,始終藏著一個他從真實生活體驗中提取的概念,也許只關乎一瞬間的情感變化、只關乎偶然翻閱到的某行詩句......那些看似無人注意到的現(xiàn)實點滴,終究能幻化成一個宏大無比的AI宇宙。
L'OFFICIEL:AI作為全新技術載體,你覺得它會怎樣挑戰(zhàn)或者拓展“人生照片”的概念?
Adon:在我個人的感受上,AI永遠不可能挑戰(zhàn)“人生照片”。因為我覺得“人生照片”的第一要義就是,情感真實永遠大于技術正確。但是如果說通過AI技術,打造了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根本無法經歷的場景,那其實也算是AI給“人生照片”提供的一種幫助吧。
L'OFFICIEL:腦海中有沒有正在構思的未來創(chuàng)作計劃?
Adon:未來的方向是希望把傳統(tǒng)造物的東西和非常先鋒的視覺結合起來,我希望我的作品一定是要傳遞故事或傳遞情緒的,無論它是一個很厚重的情緒,還是一個非常戲謔的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