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習慣在熒屏前為俊男靚女打call,卻忽略了臺詞背后的真實水平。
當演技成了擺設,文化變得可有可無,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也就不再值得托付情感。
央視的一句“絕望的文盲”,像是一盆冷水,澆醒了大眾的盲目崇拜。
白鹿:顏值能紅一時,言行能毀一世
網紅出身的白鹿,一步步爬進主流視線,如今早已是流量穩(wěn)定的當紅小花。
她外形條件出眾,古裝扮相靈動,現(xiàn)代戲中也不失清爽可人,是劇組爭搶的女主模板。
但人設之外的她,卻頻頻因言行失當而翻車。
在宣傳一款高考產品時,她寫下祝福語“大家考100分”,表面上是鼓勵,實則忽略了高考多科滿分實則為150分。
而在被問到劇中角色設定時,她一臉輕松地說喜歡“男霸總配小母狗的CP”,全然不顧“小母狗”一詞背后的不雅暗示。
這番發(fā)言不僅令主持人一臉尷尬,網友也質疑她是否真的理解劇本中的人物關系。
當初她跟風模仿“緬北公主”視頻,讓人一度懷疑她的敏感度是否為零。
網絡不是游樂場,藝人也不能永遠活在濾鏡里。
文化素養(yǎng)不只是讀書,更是在公共場合對觀眾的尊重。
文化薄弱的后果,就連最基礎的發(fā)言都會變成笑柄。
當她頻頻暴露認知短板,觀眾的好感也在一點點消耗殆盡。
周也:人設立得住,字得先認得全
周也長相清冷,五官精致,被稱為“最有少年感”的新生代女演員之一。
在《錦月如歌》、《護心》等作品中,她表現(xiàn)不俗,硬照和動態(tài)都自帶少年氣質。
但她在直播宣傳新劇時的“經典翻車”卻讓人一秒夢碎。
她在鏡頭前將“懺悔”連續(xù)多次讀作“qian悔”,身邊搭檔試圖用正確發(fā)音提醒她也無濟于事。
事后她解釋為“嘴瓢”,卻難掩網友的質疑,一個基礎詞反復讀錯,真是口誤嗎?
讀錯字并不嚴重,嚴重的是反復錯誤卻毫無察覺,也不知糾正。
作為演員,認不出“懺悔”這樣的基礎詞語,無疑會讓人對她的劇本理解能力打上問號。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錯誤她并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
在“文盲明星”名單中,她的名字實至名歸,卻也令人遺憾。
楊洋:臉是加分項,文化是基本盤
楊洋自《微微一笑很傾城》、《盜墓筆記》起就穩(wěn)居流量男演員榜前列。
長相俊朗,氣質沉穩(wěn),是“國民校草”式的代表人物。
但屢次因文化問題陷入爭議,也讓這張臉背后的“空殼”問題開始暴露。
他在節(jié)目中將“駕馭”說成了“駕權”,主持人當場懵住,不得不親自糾正。
而他說自己是“奇數(shù)控”,喜歡在10、30、50等時間點發(fā)文,而這些數(shù)字竟全是偶數(shù)。
觀眾一邊捧腹,一邊卻也開始審視他在屏幕外的真實狀態(tài)。
五四青年晚會上推薦書籍環(huán)節(jié),他推薦的不是經典名著,也不是勵志作品,而是自己的一本寫真集。
現(xiàn)場頓時空氣凝固,這原本應該是傳遞正能量的環(huán)節(jié),他卻選擇了個人宣傳。
若非形象過硬,或許早已被網友口誅筆伐。
文化素養(yǎng)不是演員的裝飾,而是他對待職業(yè)和觀眾的態(tài)度。
當這層底色逐漸褪去,楊洋的未來是否還能繼續(xù)靠臉吃飯,誰也說不準。
劉浩存:天賦演技之下,藏不住認知短板
作為“謀女郎”,劉浩存起點高、資源好,一出道便是“天賦型”演員。
她長相干凈,氣質溫婉,是文藝片中最合適的氣質型女主。
但她的表達和認知能力卻頻頻“掉線”,讓人擔心她是否真的能撐得起“大女主”的頭銜。
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她曾用“單純”來形容張藝謀,又說張譯是“努力型”,而自己是“天賦型”,這種表達引發(fā)了大量爭議。
“單純”并不是一個用來評價年過半百導演的常規(guī)詞匯。
而自稱天賦型、評價前輩為努力型,也被質疑是否有傲慢成分。
演員的表達能力不僅是面對鏡頭的附加項,也是職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體現(xiàn)。
倘若對前輩認知浮于表面,對劇本也只流于形式,再多的資源也未必留得住觀眾。
每一次公開發(fā)言,都是展示認知深度的窗口。
劉浩存要面對的,遠不是一個鏡頭,而是一整個看得清真相的大眾。
王一博:從“到此一游”到“我也不知道”
王一博是全能藝人的典型代表,唱跳俱佳,代言不斷,影視資源也堪稱一線。
但從多年前寫錯“到此一游”的“游”字開始,他的文化短板就已成網友群嘲的素材庫。
在直播念信時,他將“紙醉金迷”讀作“紙sui金迷”,多次出錯后干脆放棄朗讀。
在《無名》路演現(xiàn)場,當被問及對角色的理解時,他尷尬回應“我不知道”,“這種問題沒有意義”。
這一幕讓不少網友直呼“侮辱觀眾智商”。
他還曾把“律”字讀錯,念“行業(yè)”時磕磕巴巴,一再暴露他的語文基礎堪憂。
這些錯誤看似細小,一旦累計,就成了藝人形象崩塌的關鍵導火索。
在這個時代,觀眾不再只看臉,也不只看熱度。
王一博的問題不在于“文化差”,而在于“態(tài)度差”。
面對錯誤從不積極反思,反而冷漠應對,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內娛的“文盲”亂象,已經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一種積弊已久的行業(yè)隱患。
當演員連字都認不全,臺詞念不準,如何演活角色、傳達情緒?
馮遠征說得明白:演員最終拼的是文化底蘊,而不是粉絲花多少錢。
演員不該是念稿機器,也不只是換妝拍照的代言人。
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的是一代年輕人對世界的看法與價值認知。
要想走得長遠,靠的不是流量和包裝,而是日積月累的沉淀與敬畏。
光環(huán)褪去之后,誰還站在舞臺上?
也許只有那些真正讀懂劇本、讀懂角色、也讀懂觀眾的演員,才配得上“演員”兩個字。
你覺得娛樂圈該不該對演員設立文化門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