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年代劇《生萬物》自開播以來,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上線僅兩天,臺網雙端收視率就持續(xù)破2,愛奇藝站內熱度更是在第二天突破9000,妥妥成為近年來少有的“王炸”級年代劇。觀眾普遍反映第二天的劇情比首日更精彩,沒有任何拖沓注水的跡象,可見編劇和制作團隊對節(jié)奏掌控得非常到位。
從劇情結構來看,《生萬物》的編劇功力堪稱一絕:四條主線交錯推進,每一條都各有亮點。第一條線,寧繡繡與寧蘇蘇的錯位人生,揭示出人物命運的復雜與無奈;第二條線,由馬子窩牽扯出背景下的男士角色,增加了故事厚度;第三條線,則是繡繡父親與封大腳父親在土地問題上的堅守,體現(xiàn)了劇中“土地”這一核心主題;第四條線,則聚焦寧、封、費三家女性長輩對小輩的影響,群像戲處理得十分精彩,兼具情感深度與時代氣息。
然而,即便劇情如此精妙,演員的表演也頗為亮眼,但仍有一些細節(jié)引起觀眾爭議。最大的焦點當屬楊冪的表現(xiàn)。很多觀眾表示,在老戲骨的精湛演技下,每一次鏡頭切換到楊冪就讓人想換臺,甚至棄劇。但不可否認,楊冪在哭戲等情緒戲上已經有明顯進步,情感層次感有所提升。然而,她的整體氣質與年代劇的農村姑娘身份不太貼合:尖下巴、高挺鼻梁、光感強烈的妝容,帶著現(xiàn)代感的精致面龐,讓她的表演略顯違和。尤其在新娘時期,鏡頭中的鼻尖甚至反光,表情精致但缺乏鄉(xiāng)土氣息。
與之相比,秦海璐飾演的費文典大嫂費左氏,可謂穩(wěn)扎穩(wěn)打,一出場便氣場全開。當家主母范十足,不同場景下神態(tài)、語氣切換自然,臺詞功底扎實??上?,秦海璐近年的臉部也略顯僵硬,皮膚緊繃導致表情受限,加上烤瓷牙和雙眼皮微調,讓部分觀眾覺得“做作”。不過因為角色本身不怒自威,這種表情僵硬反而不至于破壞整體代入感。
相較之下,兩位年輕90后的女演員則天然優(yōu)勢明顯。邢菲飾演的寧蘇蘇,活潑可愛,肆意大哭也不顯夸張。她坐牛車吃糖葫蘆、躺床上吹風箏的場景,自然流露出小女孩的天真與嬌憨。她雖然五官不夠精致,但與鄉(xiāng)村姑娘形象契合度極高,讓觀眾迅速代入角色。藍盈瑩飾演的銀子登場稍晚,但天然面孔讓角色堅韌與滄桑感得以展現(xiàn),觀眾一看便感到真實可信。
這也從側面提醒了影視圈的演員們:對于年代劇或正劇而言,自然的面孔往往比精致的整容臉更具生命力。過度修飾的五官在鏡頭下會被放大,任何不協(xié)調的地方都會成為觀眾詬病的焦點。金晨、張雨綺、于文文等演員都曾因過度整容而在觀眾心中減分,令人無法專注于劇情本身。尤其是年代正劇,鏡頭真實還原角色的生活氣息,濾鏡和磨皮往往難以掩蓋面部的“違和感”。
可以說,《生萬物》的成功不僅在于劇情扎實、節(jié)奏緊湊,更在于演員面貌與角色氣質的契合度。那些自然生動的面孔,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強烈代入感,情緒與角色同步波動。反觀過度精致或科技感過強的臉,則容易讓人“看著臉出戲”,削弱了表演張力。
總的來看,《生萬物》無疑是一部高開高走的年代劇:劇情扎實、人物鮮活、群像刻畫到位,而年輕演員的自然面孔成為亮點。它不僅讓觀眾重溫那個年代的鄉(xiāng)土風情與家族糾葛,也讓業(yè)內再次意識到,演員的面部天然感、表情自然度,是正劇能否打動人心的重要因素。若想在未來的年代劇中脫穎而出,演員們在保留表情與自然氣質上,或許比單純追求美貌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