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地空學院薛進莊團隊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研究者,在湖南醴陵溈山鎮(zhèn)附近的石炭紀早期(距今約3.47至3.3億年)地層發(fā)現(xiàn)了大量保存精美、形態(tài)獨特的擬鐵線蕨屬(Adiantites)葉片化石,建立了一個新種——醴陵擬鐵線蕨(Adiantites lilingensis)。相關成果發(fā)表于《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
擬鐵線蕨與現(xiàn)生蕨類植物鐵線蕨(Adiantum)在葉片形態(tài)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古生代的擬鐵線蕨可能屬種子蕨類。該屬已有近200年的研究歷史,是歐洲和北美地區(qū)石炭紀早期植物群的代表性分子,分布廣泛。其典型特征包括:蕨葉體松散優(yōu)美,具多回羽狀復葉,羽軸纖細,小羽片互生,倒卵形、截形或楔形,具扇狀脈。本次報道的醴陵擬鐵線蕨保存良好,具至少三回羽狀復葉,葉形變化較大,從卵圓到楔形均有發(fā)現(xiàn),排列松散,小羽片最大可超10厘米,相互疊覆,這些特點不同于以往已知的種類。
圖1 醴陵擬鐵線蕨的化石標本,示多回羽狀復葉及楔形小羽片
石炭紀早期的陸相地層中具許多扇狀脈葉片,被統(tǒng)稱為三裂羊齒類,它們在小羽片和葉脈形態(tài)上差別較小,通常只在葉形和羽葉結構上有所差別,因此長期存在分類標準模糊、對比困難的問題。此前在中國南方該時期的地層中,常發(fā)現(xiàn)保存較差的扇狀脈葉片化石,部分標本曾被歸入擬鐵線蕨,但多為散落小羽片或破碎的少量羽片,因此該屬在中國的確切分布仍存疑。醴陵擬鐵線蕨的發(fā)現(xiàn)不僅拓展了對該屬形態(tài)特征的認識,也是該屬在中國華南的確鑿報道,為擬鐵線蕨在石炭紀早期的全球分布提供了重要證據。
圖2 醴陵擬鐵線蕨的復原圖(吳飛翔繪)
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的聯(lián)合資助。論文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地空學院博士生李炳鑫,其他作者包括北京大學地空學院薛進莊副教授,碩士生王徽,中國地質博物館王嘉樹博士以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研究員。
論文鏈接:
編輯 | 龍艷軍
審核丨彭建南 劉躍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