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再見青花海上絲綢之路沉浸式體驗展》線下發(fā)布會在靜安區(qū)光復路195號百空間光二倉庫305空間舉行。這場以青花瓷為紐帶、以數(shù)字科技為載體的展覽,將在蘇州河畔的百年老建筑中,開啟一場連接古今、交融東西的文明對話。
數(shù)字光影里的千年紋韻與器魂
青花瓷那抹跨越千年的鈷藍,本就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見證。如今,《再見青花》展以數(shù)字科技為筆,重新勾勒永宣青花的藝術風華。觀眾將化身“文物”,與擬人化的青花精靈“小青花”、航海家鄭和一同穿越時空,親歷海上絲綢之路的傳奇,感受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展覽通過“青花永境”“瓷韻雅集”“無界青穹”三大展區(qū),融合5G-A、VR、光影互動等技術,打造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文化盛宴,讓古老青花在數(shù)字時代煥發(fā)生機。
青花瓷的紋樣是中國繪畫史與社會文化的縮影?!扒嗷ㄓ谰场闭箙^(qū)精選纏枝蓮紋、鎖錦紋、云龍紋三種代表性紋樣,以鏡面反射與立體堆疊設計,讓紋樣裝飾板上下串聯(lián)、前后錯落。觀眾置身其中,在虛實交錯間感受紋樣的藝術張力,仿佛踏入青花世界,觸摸千年紋韻的生命力。
青花瓷的器型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更藏著古人的哲學與美學。展區(qū)以經(jīng)典“撇口瓶”為原型,通過燈光投射與玻璃片裝置,直觀呈現(xiàn)其形態(tài):微張的瓶口象征“海納百川”的包容,束頸、溜肩、鼓腹的線條暗含“剛柔并濟”的智慧。觀眾可近距離觀察細節(jié),讀懂方寸器物里的文化精髓。
藝術打卡裝置“瓷光紋影”以明宣德青花寶月壺、蓋罐為原型,用光影技術賦予古瓷新生命:第一重光影勾勒器物輪廓,還原明代制瓷巧思;第二重光影聚焦紋樣,幾何化植物紋飾如萬花筒般變幻,演繹對稱與韻律之美。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見證青花瓷從泥土到瑰寶的蛻變。
VR穿越永樂年 親歷絲路傳奇
“無界青穹”展區(qū)是全國首個5G-A超高清大型沉浸式VR體驗區(qū)。觀眾戴上高精度VR頭顯,便能穿越回明朝永樂年間,化身青花精靈“小青花”,開啟跨越時空的冒險。
VR劇情以鄭和下西洋為背景:“小青花”隨船隊抵達中東,帶回珍貴“蘇麻離青”鈷料,卻因畏懼風暴退縮;直到伊斯蘭工匠巴里爾攜金器擬人“小金”來華,“小青花”在東西方匠人精神的感召與藝術碰撞中,終悟使命——以瓷為媒,讓永宣青花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使者。
借助虛幻引擎精細渲染,明代天妃宮、繁華港口、中東商店等場景被栩栩如生還原:觀眾可參與天妃宮虛擬祈福,感受古人出海前的虔誠;在港口穿梭于商船與集市,體驗明代海上貿(mào)易的繁榮;還能“走進”窯爐,親歷2000℃高溫下泥土蛻變?yōu)榍嗷ǖ臍v程。
該體驗的流暢性得益于硬核技術支撐:東方有線搭建的5G-A毫米波云應用技術底座,消除傳統(tǒng)VR的延遲卡頓;HTC Focus Vision設備帶來的4K超清視界,以雙眼4K分辨率和120°廣視角呈現(xiàn)細膩畫面細節(jié),讓虛擬場景逼真如現(xiàn)實;光學動作捕捉與影視級光影渲染,讓虛擬角色鮮活生動,沉浸式體驗拉滿。
文創(chuàng)承載絲路記憶 DIY激活非遺活力
青花瓷不僅是歷史見證,更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按身嵮偶蔽膭?chuàng)展區(qū)以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為載體,讓“絲路記憶”可觸可帶:青花主題的茶具、絲巾、文具等,將傳統(tǒng)紋樣與現(xiàn)代審美結合,賦予古瓷新時尚;DIY體驗區(qū)讓觀眾親手繪制青花紋樣,既拉近與歷史的距離,也為非遺傳承注入年輕活力。
百空間光二倉庫屹立蘇州河畔近百年,從航運貨倉蛻變?yōu)閯?chuàng)意引擎,本身就是蘇州河更新的典范?!对僖娗嗷ā氛共恢故且粓稣褂[,更是一次文明對話——以老建筑為依托,用科技喚醒青花,讓觀眾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中,體會文化溫度與文明交融的力量。
發(fā)布會現(xiàn)場,欣卡司傳媒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白凱夫介紹,借鄭和下西洋620周年契機,展覽旨在打造中國文博IP出海標桿案例,挖掘明代航海史故事并進行藝術化升華,對標美國好萊塢《加勒比海盜》式的文化傳播模式。他提到,今年同類型VR體驗項目超過300個,但多數(shù)是面向青少年或親子互動的科普展覽;而《再見青花》展以高科技為助力,定位更多面向中青年的高品質(zhì)文化展覽,獨特定位使其區(qū)別于普通展覽,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展體驗。
據(jù)悉,本次展覽由欣卡司傳媒主辦,《旅游時報》社協(xié)辦,東方有線、中興通訊、HTC VIVE、百空間、鄭和研究會等支持,既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文明的致敬,也是傳統(tǒng)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生動實踐,將于8月29日對公眾開放,持續(xù)至12月31日。
原標題:《《再見青花》沉浸式展啟幕,數(shù)字科技喚醒千年青花》
欄目編輯:楊碩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楊玉紅 實習生 崔恒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