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大罷免”中遭遇滑鐵盧,賴清德當局陷入內(nèi)外交困,不得不啟動“內(nèi)閣”大換血。與此同時,勝選的國民黨卻未能乘勝追擊,反而因內(nèi)部組織松散,差點被民進黨拉下馬32名“民代”。
這場“罷免危機”直接將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推向風口浪尖——他因“組織不力”被迫辭職,國民黨主席一職再度空懸。
朱立倫辭職前曾力薦臺中市長盧秀燕接任,認為她“資歷深、人氣高”,能穩(wěn)定黨內(nèi)團結。然而,盧秀燕以“媽媽要留在家里”為由拒絕,引發(fā)外界猜測:這位被視為2028年“大位”熱門人選的藍營大佬,是否在刻意避開黨主席的“斗爭漩渦”?
事實上,國民黨內(nèi)部早已形成默契:黨主席往往需要直面民進黨攻擊,若提前消耗政治能量,不利于2028年“登頂”。盧秀燕的“戰(zhàn)略性退選”,讓原本板上釘釘?shù)闹飨x舉瞬間變成“群雄逐鹿”。
二、三強爭霸格局:“打醬油”“戰(zhàn)力派”“扶龍王”誰能笑到最后?
盧秀燕退出后,三名候選人陸續(xù)浮出水面,卻被外界調(diào)侃為“矮子里拔將軍”:
1. 張亞中:“萬年候選人”的“大屋頂理論”爭議
作為國民黨主席選舉的“??汀?,張亞中此次參選再度引發(fā)熱議。他提出的“兩岸大屋頂理論”主張“一個中國框架下的兩個政治實體”,看似強調(diào)統(tǒng)一,實則將兩岸視為“對等個體”,被批評為“華獨包裝”。近年來,張亞中雖以“統(tǒng)派”自居,卻始終未能突破黨內(nèi)“維持現(xiàn)狀”的主流思維,此次參選更像是“刷存在感”,支持度墊底。
2. 鄭麗文:“叛將”的“中國人”宣言能否破局?
從民進黨“叛逃”到國民黨的鄭麗文,以“戰(zhàn)力彪悍”著稱——當年在“立法機構”與蘇貞昌對罵的場面至今被藍營奉為經(jīng)典。她近期在受訪時公開承認“我是中國人”,成為少數(shù)敢直面身份認同的國民黨人。不過,鄭麗文在國民黨內(nèi)根基較淺,缺乏地方派系支持,且兩岸論述多聚焦“反獨”而非“促統(tǒng)”,被認為“參選意義大于實際威脅”。有分析指出,她的存在或可倒逼其他候選人在兩岸議題上更“接地氣”,但問鼎主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 羅智強:馬英九門生的“扶龍王”算盤
作為馬英九的得意門生,羅智強近年來憑借“強硬反綠”形象迅速崛起:2023年以最高票當選臺北大安區(qū)“民代”,被視為國民黨中生代“戰(zhàn)力擔當”。他此次參選的口號頗具爭議——聲稱要“把盧秀燕當共主,自己做扶龍王”,即組建“戰(zhàn)斗部隊”為盧秀燕2028年參選擋箭。這一表態(tài)雖獲盧秀燕暗中支持,卻暴露其“投機本質(zhì)”:既想借盧秀燕的人氣拉攏中間選民,又試圖以“護主”姿態(tài)爭取黨內(nèi)保守派支持。
羅智強的兩岸論述更顯矛盾:他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卻回避“統(tǒng)一時間表”,甚至聲稱要對大陸“不卑不亢”“抗議打壓”。這種“模糊策略”雖符合國民黨“維持現(xiàn)狀”的傳統(tǒng)路線,卻難以打動渴望明確方向的藍營支持者。不過,憑借馬英九派系的資源和中生代的銳氣,羅智強仍是目前最被看好的候選人。
三、國民黨人事布局:能否打破“內(nèi)耗魔咒”?對兩岸關系有何影響?
此次主席選舉不僅是權力更迭,更折射出國民黨的“生存危機”:從朱立倫的“軟弱妥協(xié)”到盧秀燕的“戰(zhàn)略性回避”,再到三名候選人的“各懷鬼胎”,藍營始終未能走出“內(nèi)耗—分裂—慘敗”的惡性循環(huán)。若羅智強最終當選,其“扶龍王”策略或加劇黨內(nèi)“派系綁架”——盧秀燕的2028年布局與黨主席的權力平衡將成為新的矛盾點,甚至可能重蹈朱立倫“受制于派系”的覆轍。
在兩岸關系上,三位候選人的論述均未突破“維持現(xiàn)狀”框架:張亞中的“大屋頂”模糊統(tǒng)一路徑,鄭麗文回避具體政策,羅智強的“中華民族論”缺乏實踐方案。這種“保守主義”傾向與大陸“推進祖國統(tǒng)一”的堅定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也與臺灣民眾對“和平穩(wěn)定”的期待存在落差。國民黨若繼續(xù)在兩岸議題上“左右搖擺”,不僅會失去中間選民支持,更可能被民進黨貼上“親中賣臺”標簽,重蹈2020年選舉覆轍。
四、2028前瞻:國民黨的“最后機會”還是“慢性死亡”?
對國民黨而言,此次主席選舉堪稱“生死之戰(zhàn)”:若無法選出強勢領導人整合派系、明確兩岸路線,2028年將很難與賴清德代表的民進黨抗衡。當前,賴清德雖因“內(nèi)閣”改組陷入信任危機,但民進黨通過“抗中保臺”操弄選舉的手段已十分成熟;而國民黨若繼續(xù)沉迷于“內(nèi)斗”和“模糊策略”,只會進一步喪失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三名候選人中,鄭麗文的“中國人”宣言、羅智強的“戰(zhàn)斗部隊”主張,均試圖迎合島內(nèi)“反綠”情緒,但缺乏對兩岸經(jīng)濟合作、民生融合的具體規(guī)劃。相比之下,大陸近期推出的“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等政策,正以實際行動爭取臺灣民心。國民黨若不能跳出“選舉思維”,拿出超越民進黨的兩岸治理方案,即便贏得主席選舉,也難以扭轉(zhuǎn)頹勢。
結語: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三強爭霸”,本質(zhì)上是一場“矮子里拔將軍”的無奈之舉。盧秀燕的“戰(zhàn)略性退選”暴露了藍營高層的“精致利己”,而三名候選人的爭議論述則折射出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集體迷?!薄Υ箨懚?,國民黨的人事變動或許帶來短期“緩和”可能,但長期來看,唯有打破“維持現(xiàn)狀”的惰性,真正擁抱“一個中國”原則,才能避免被民進黨“臺獨”路線邊緣化。2028年的腳步聲已近,國民黨若繼續(xù)“內(nèi)耗”,恐將徹底失去“兩岸和平推動者”的歷史定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