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是王昌齡的杰作,它是文學上的千古絕唱,但在軍事層面上兩句詩可不正確。因為作者大人真不道時代變了,忽略了軍事技術的發(fā)展,在唐朝就算是李廣復生,也很可能要吃敗仗。
李廣精于騎射,善于打防守反擊作戰(zhàn),他的作戰(zhàn)技術在漢武帝時代就已經(jīng)落后了。李廣是匈奴人都點贊的騎射超級高手,能和匈奴的大戰(zhàn)時帶隊沖鋒,用小隊精銳騎兵的騎射技術打出很好的作戰(zhàn)效果。他的作戰(zhàn)技術是從先秦時期一脈相承下來的,西漢甚至出現(xiàn)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箭書籍( I。不一定是他寫的)。李廣的技戰(zhàn)術和衛(wèi)青、霍去病相比就有明顯的落后,衛(wèi)青已經(jīng)開始了騎兵步兵化的改革。
在騎兵歷史上,用步兵軍陣紀律約束騎兵,進行沖擊進攻是一大趨勢。西方第一個這么干的是亞歷山大,咱們中國最早進行騎兵大兵團沖擊作戰(zhàn)的就是衛(wèi)青。在漠北決戰(zhàn)中,衛(wèi)青就用5000騎兵專職和匈奴人進行沖擊作戰(zhàn),用車兵和弩兵組成攻防一體的陣地進行遠距離射擊,用這種戰(zhàn)術大破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
霍去病則是另一種打法,霍去病突破了“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的先秦時代兵法限制,在六天縱橫上千里、一口氣打穿了匈奴人的五個王國。在漢武帝時代高橋馬鞍已經(jīng)在騎兵中大規(guī)模使用,以衛(wèi)青、霍去病為首的騎兵軍團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長戟和槍矛進行遠距離沖擊作戰(zhàn),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進步。而李廣的作戰(zhàn)方式還停留在先秦時代,只會用騎射方式進行作戰(zhàn),作戰(zhàn)距離也只在百里范圍內(nèi),一走數(shù)百里就要迷路,這就決定了他只能在邊境地區(qū)打防守反擊。
漢人的騎兵在進步,胡人的騎兵也在進步。從東漢時期開始,烏桓騎兵也因為經(jīng)常在漢軍中打工的關系,學會了沖擊作戰(zhàn),漢軍的裝備也在胡人中普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的軍隊中也大量普及了馬槊、環(huán)手刀、鐵甲等裝備,和西漢時代的匈奴騎兵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年的匈奴騎兵只裝備銅、鐵混用的短劍,用鐵柄的短矛,大部分匈奴騎兵穿得還是皮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胡人騎兵早就被司馬家的皇帝、王爺放進了陰山內(nèi),得到了漢地的海量鋼鐵和工匠,五胡騎兵都和漢人騎兵裝備了鐵甲,大量胡人騎兵還裝備了馬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胡人將領們不但善于騎射,也有不少馬槊高手,他們的騎兵沖擊力、防護力都很強,李廣要是對抗他們,估計會很吃虧。
時間進入唐朝,突厥騎兵也有了大量鐵甲。唐軍的對手吐蕃人還從中亞進口了大量鎖子甲,吐蕃人的甲胄甚至得到了唐軍的稱贊,回紇人、契丹人的技戰(zhàn)術也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唐軍和這些敵人作戰(zhàn),使用的技術也不僅僅是千里突襲,還有多兵種配合。因為李唐皇室的原因,李廣那個時代名將的代名詞,但李廣的真實作戰(zhàn)技術可不一定能適應當時復雜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