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也很不解,昨天關(guān)于那起家暴案件的文章竟然也被刪除掉了。
想不通到底是什么原因,難道是捎帶著再次對某道手續(xù)進行鞭撻,又或者這樣的悲劇不應(yīng)該揭開么。
憤怒如潮水,一次次拍打著人性和良知。
25歲的阿昭死了,警方鑒定為“鈍性外力致顱腦損傷”,而某綜合醫(yī)院最初給出的死因竟是“心?!薄?/p>
從那一刻起,人們的憤怒不再只是針對一個殺人者,而是針對一整條縱容暴力、掩蓋真相、吞噬生命的鏈條。
憤怒之一:家暴不是“家務(wù)事”,而是被輕視的謀殺預(yù)告
阿昭的社交媒體里,孩子笑臉、家常飯菜與深夜的淤青自拍交替出現(xiàn)。
她曾告訴朋友“忍忍就好了”,出門只能穿長袖遮掩,相關(guān)求助平臺卻找不到她的一次正式記錄。
這不是“她沒說”,而是“她說了也沒人真當回事”。
故意傷害、故意殺人換個稱呼叫“家暴”,家暴又被翻譯降級成“家庭矛盾”,一次次大事化小,最終讓惡無限放縱,直至升級為命案。
憤怒的是,規(guī)則本可以在任何一次敲門時攔住拳頭,卻放任它最終變成兇手。
憤怒之二:殺人者背后的“共犯家庭”
案發(fā)凌晨,于某用鐵棍擊打?qū)Ψ窖?,又抓著頭發(fā)往地上撞,致其顱內(nèi)出血、腰椎斷裂。
隨后,他和長輩將孩子帶離現(xiàn)場,拖延十小時才送醫(yī),其母甚至試圖毀滅痕跡。
這不是一個人的惡,而是一種“家庭合謀”。
家庭成為私設(shè)公堂,法律退位,暴力被默許。
憤怒的是,本應(yīng)教人向善的“家風”,在這里成了殺人滅口的幫兇。
憤怒之三:陰影下的“程序黑洞”
于某是某基層單位的合同人員,其長輩在本地亦有人脈。
所在單位反復強調(diào)并非編制,只是第三方干雜活的普通身份,如此強調(diào)還有意義嗎?
醫(yī)院先寫“心?!本鸵呀?jīng)暴露了所有的不堪,幸好案件被上級指定異地辦理,或許只有異地才能揭開蠅營狗茍的蓋子,才能讓草菅人命者全部得到懲罰。
人們憤怒,不只是因為一條生命逝去,而是擔心這起案子會不會被異化成一紙“意外死亡”證明?
陰影纏繞下,這種憤怒和擔心并非多余。
憤怒之四:對“自我犧牲”的集體催眠
阿昭婚后當全職媽媽,想買一件喜歡的衣服都怕被責罵。
她把所有希望押在“完整的家”上,可是伴侶出軌,自己沒有經(jīng)濟能力,還時刻生活在暴力陰影之下,女性的卑弱被發(fā)揮到了極致。
為了對方前途犧牲學業(yè),為了孩子隱忍暴力,輿論曾一遍遍歌頌這種“賢妻良母”式的奉獻。
如今回頭看看,這更像是一套精準的馴化術(shù)——讓女性自動交出身體、尊嚴與逃離的資本,把婚姻變成單方面的無期徒刑。
阿昭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受害者。
憤怒之五:三歲孩子目睹母親死亡的“代際詛咒”
案發(fā)后,監(jiān)控里三歲的孩子趴在已經(jīng)沒有呼吸的母親身體旁大哭,這一幕讓憤怒到達峰值。
我們不僅沒能保護一位年輕的母親,還把一個童年撕成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更殘酷的是,施暴者正是孩子的生父,幫兇正是孩子的祖母,未來他如何理解這個家,如何相信愛與安全?
憤怒如果只停留在熱搜,很快會被下一條熱搜淹沒。
關(guān)于家暴制造的災(zāi)難已經(jīng)數(shù)不勝數(shù),不能僅把希望寄托于女性的覺醒和強大,社會做什么,規(guī)則做什么、相關(guān)平臺做什么,需要給出具體方案,而非麻木不仁、無所作為。
這起暴力案件后,如果依舊把家暴當“情感糾紛”,依舊讓陰影、血緣、金錢層層稀釋正義,那么下一個阿昭隨時可能出現(xiàn)。
人們此刻的憤怒,不只是為了阿昭,更是為了在每一個普通屋檐下,任何一個還想活下去的人,以及這個社會的文明和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