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陽晚報)
轉(zhuǎn)自:沈陽晚報
□伏桂明
(上接8月26日06版)
對于雷鋒,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理解,可有一點幾乎是共識:看到雷鋒的微笑,如遇一縷陽光。真的是這樣,雷鋒在絕大多數(shù)留存照片中都是微笑的,看著那么溫暖。而雷鋒最經(jīng)典的“微笑”是在沈陽留下的,其中就包括周軍拍攝的雷鋒手持鋼槍照片——一張入選了1998年國際權(quán)威藝術攝影組織“GAPA”評選的全球20世紀最有影響的百幅圖片的經(jīng)典照片。
周軍上過抗美援朝戰(zhàn)場,最早在文工團搞舞美。1958年,調(diào)至原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前進報社《民兵之友》雜志任編輯、記者,他常用來拍照的是一部135的徠卡相機,是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繳獲的。1960年冬,作為憶苦思甜教育典型,雷鋒來原沈陽軍區(qū)參加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前進報社決定采訪雷鋒,讓他寫篇文章。周軍找到雷鋒,將編輯部的想法告訴了雷鋒。第二天,雷鋒如約交稿。隨后,周軍給他照張像,準備作封面用。拍這幅照片是在當時原沈陽軍區(qū)政治部的老院。雷鋒來開會的時候只帶了個背包,戴了一頂粘絨帽。而周軍要塑造一位飽滿的東北戰(zhàn)士形象,他從相機取景器里一看,覺得雷鋒戴的那頂氈絨帽缺少代表性。換了幾個皮帽子,有大有小,都不合適。而美術圖片編輯李奎根有個皮帽子。他回到辦公室取來,給雷鋒戴上,放下帽耳后一戴正好,就準備拍照了。拍照時是上午九點多鐘。周軍到哨兵那借來槍和子彈袋。于是,周軍拍出了這幅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影像。后來,周軍的兒子周慶紅說:“我們做兒女的為老爸能夠為雷鋒留下這些珍貴攝影作品感到自豪,這是老爸傳承給我們兒女的精神財富。關于版權(quán)問題……我媽媽和我們姊妹仨統(tǒng)一了口徑,按照爸爸的遺愿,給解放軍畫報社發(fā)了函,雷鋒作品的版權(quán)捐給國家,歸《解放軍畫報》所有。”
雷鋒曾經(jīng)在日記上寫到:“我要在白紙上寫下紅色歷史?!?/p>
60年來,雷鋒精神深深融入沈陽人的心靈之中。一些高校、中小學用雷鋒精神治校育人已是文化特色,如沈陽建筑大學有著名的“雷鋒庭院”,沈陽市38中、同澤高中等被命名為“雷鋒學?!?,全國首家社區(qū)雷鋒學校在沈陽。甚至,在沈陽市和平區(qū)還有一條“雷鋒小巷”。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來的“雷鋒”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江大河,使雷鋒精神在沈陽熠熠生輝。很多正能量的故事每天在我們身邊發(fā)生,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以具體行動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而歷屆“感動沈陽”人物,無疑是其中一個具象的群體、典型的代表。從2009年到2022年,沈陽在14年內(nèi)進行了14屆“感動沈陽”人物評選,評出141位(個)“感動沈陽”人物和團隊。其中,敬業(yè)奉獻類和助人為樂類的“感動沈陽”人物最多,分別占了38.2%和24.1%。這個群體,是這座城市平凡英雄的代表,是雷鋒在沈陽的傳人。他們,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對城市的熱愛、對家國的忠誠;他們忠于職守、奉獻人民,使沈陽具有了強烈的“共生的道德氣質(zhì)”和“前進的澎湃動力”。
艾思奇在《大眾哲學》(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在吸引無數(shù)青年投奔延安中發(fā)揮巨大作用,在10余年的時間中出版30余版)中說:“哲學對于社會生活的關系,始終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隨時都有哲學的蹤跡出現(xiàn),但因為是日常生活,我們習慣了,所以就不覺察,不反省?!卑计嬲遣蹲搅诉@些“隨時都有哲學的蹤跡”,撰寫了《大眾哲學》,從而激發(fā)了當時青年追求理想、救國救民的熱情。而在沈陽,也有這樣的“大眾哲學”存在,它就是雷鋒的精神。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踐行雷鋒精神,都是沈陽人具有的社會廣泛性的文化自覺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