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jīng)持續(xù)了3年多,雖然俄軍在正面戰(zhàn)場取得了明顯優(yōu)勢,但距離獲勝還很遙遠。而且,歐洲依然堅持援助烏克蘭,使得沖突依然有擴大的風險。但在這個時候,俄軍導彈鎖定澤連斯基,卻被普京叫停的消息傳出,釋放了什么信號?
紅軍城戰(zhàn)役的轉(zhuǎn)折點并未出現(xiàn),烏軍精銳部隊第12亞速旅在多布羅皮利亞遭遇俄軍優(yōu)勢火力打擊后,付出了慘痛的損失,但他們選擇在8月27日夜間突襲新沙霍沃,試圖對多布羅皮利亞突出部實施反包圍。不過,烏軍的行動大概率還會遭到俄軍的優(yōu)勢火力打擊,讓損失進一步擴大。但就在俄烏兩軍激戰(zhàn)之際,白俄羅斯總統(tǒng)盧卡申科透露了一個消息:有人曾提議用“榛樹”導彈襲擊澤連斯基辦公地點,但普京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而對這個消息,克里姆林宮方面“不予置評”,只是強調(diào)普京一直采取“堅定地、深思熟慮的”立場。
其實啊,俄羅斯要真想 “斬首” 澤連斯基,根本不用 “榛樹” 導彈。就說去年 3 月 6 日吧,澤連斯基陪著希臘總理去敖德薩港口訪問,車隊行駛過程中,一枚俄軍導彈就在離他們只有 500 米的地方爆炸了,當時死了 5 個人,可澤連斯基他們啥事沒有。這就說明,俄軍早就能鎖定澤連斯基了,就是一直沒下狠手。
那普京為啥不選擇 “斬首” 行動呢?首先啊,盧卡申科說普京 “大發(fā)慈悲”,這純粹是瞎扯。普京這人咱都知道,他政治作風可跟 “仁慈” 不沾邊。俄烏沖突一爆發(fā),他就對俄羅斯國防部來了個全面 “清洗”,好多高官不是被捕就是被撤職。前段時間,庫爾斯克州邊境防御工事有漏洞,好多地方高官也跟著倒霉,前庫州州長、當時的俄交通部長斯塔羅沃伊特都被撤職了,當天還自殺了。還有那個發(fā)動兵變的 “瓦格納” 集團創(chuàng)始人普里戈任,兩年前死于直升機事故,這事兒到現(xiàn)在都讓人議論紛紛。所以啊,普京不殺澤連斯基,肯定不是因為心軟。
從俄羅斯的戰(zhàn)略角度看,澤連斯基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烏克蘭的抵抗象征。要是普京下令把澤連斯基給 “斬首” 了,那只會讓烏克蘭人更有戰(zhàn)斗意志。你想啊,澤連斯基死了,烏克蘭人肯定會覺得俄羅斯太狠了,就會更堅定地跟俄羅斯對著干。而且,接替澤連斯基的人,大概率也會沿著他的路線繼續(xù)打,這對俄羅斯可沒啥好處。普京心里明白,澤連斯基雖然是個 “眼中釘”,但這顆釘子要是拔了,說不定會惹來更大的麻煩。還不如留著他,讓烏克蘭人自己去折騰,要是烏克蘭人對澤連斯基不滿意了,自己把他推翻,那對俄羅斯來說才是最好的結(jié)果。
另外呢,俄羅斯一直說這是 “特別軍事行動”,沒跟烏克蘭正式宣戰(zhàn),也沒搞總動員。要是普京下令用導彈襲擊澤連斯基辦公地點,那就相當于把 “特別軍事行動” 升級成全面戰(zhàn)爭了,這性質(zhì)可就變了。俄羅斯現(xiàn)在的目標是通過軍事手段,讓烏克蘭做出讓步,可不是想把事情鬧得太大。要是變成全面戰(zhàn)爭,俄羅斯面臨的國際壓力就會更大,歐洲那些國家說不定會更積極地援助烏克蘭,這對俄羅斯可不利。
還有啊,俄烏沖突其實就是美國遏制俄羅斯的一場代理人戰(zhàn)爭。澤連斯基就是美國的一顆棋子,殺了他,對美國來說沒啥損失,他們可以再找個人來當總統(tǒng),繼續(xù)跟俄羅斯對著干。而且,要是普京真的 “斬首” 了澤連斯基,西方世界肯定會借此大做文章,煽動民粹主義情緒,到時候俄羅斯就更難辦了。
所以啊,普京叫停對澤連斯基的導彈襲擊,釋放出的信號就是俄羅斯在這場沖突中是有節(jié)制的,不會輕易采取極端手段。俄羅斯的目標不是要把烏克蘭徹底打垮,而是要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利益,通過 “有限度打擊” 來達到談判桌上的優(yōu)勢。同時,這也給烏克蘭和西方留了個懸念,讓他們知道普京還有更厲害的手段沒用呢,要是把俄羅斯逼急了,指不定會做出什么更強硬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一種戰(zhàn)略威懾,讓烏克蘭和西方不敢太過分,也為俄羅斯在未來的談判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quán)??傊?,普京的每一個決策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可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或者心慈手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