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鐘 藝
校對:張國雙
美編:朱宸宇
后臺:朱宸宇
原文鏈接:https://www.space.com/space-exploration/launches-spacecraft/starship-mars-rocket-met-every-major-objective-on-epic-flight-10-launch-spacex-says
當地時間2025年8月26日,SpaceX的巨型火箭——星艦 第10次飛行測試中成功發(fā)射。圖源:SpaceX
SpaceX的"星艦"(Starship)于2025年8月26日出色完成第十次試驗飛行。這枚有史以來最大且動力最強勁的火箭,于美國東部時間8月26日19時30分(北京時間8月27日7時30分)從SpaceX位于得克薩斯州南部的星艦基地發(fā)射升空,開啟了其第十次試驗任務。
此次飛行任務內容豐富且極具挑戰(zhàn)性。SpaceX在當晚的任務情況說明中表示,"星艦"成功應對了挑戰(zhàn),"在研發(fā)世界首款完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各項主要目標均已達成,為下一代星艦和超重型助推器的設計提供了關鍵數據"。
"星艦"系統(tǒng)由超重型助推器(Super Heavy booster)和星艦飛船(Starship upper stage,或簡稱飛船級)組成,其設計目標是實現完全且快速的重復使用。
SpaceX認為,這一特性加之其前所未有的強大運載能力,并將助力人類實現火星定居——這是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長期的夢想。
然而,"星艦"的研發(fā)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今年1月、3月和5月進行的最近三次試飛(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中,飛船部分均提前損毀。在1月和3月的任務中(第七次和第八次飛行),飛船在起飛后不到10分鐘便發(fā)生爆炸;而在5月的發(fā)射中(第九次飛行),飛船再入地球大氣層時解體。更悲催的是,今年6月,另一艘原計劃用于第十次飛行的飛船在地面測試臺爆炸中損毀,SpaceX不得不為此次任務準備了另一艘飛船。
星艦第7次試飛中,二級解體產生的絢爛流星雨
圖源:James temple
但本周二的飛行中,飛船級表現良好。它完好地完成了太空往返之旅,在發(fā)射66.5分鐘后,于印度洋西澳大利亞海岸附近的目標海域實現了受控軟濺落。(PS:只能說基本完好,再入大氣層的嚴酷環(huán)境確實導致飛船底部部分結構脫落。并且飛船在濺落水面后不久發(fā)生爆炸,但總體上在預料之中。)
SpaceX在第十次飛行中,還特意為飛船級增加了測試難度——出于研究目的主動移除了部分隔熱瓦。SpaceX在飛行后的情況說明中寫道:"星艦能夠收集其熱防護系統(tǒng)和結構在承受極限壓力狀態(tài)下的性能數據。
在濺落之前,飛船級還達成了諸多成就:它成功部署了有效載荷(8顆SpaceX"星鏈"寬帶衛(wèi)星的模擬器)——這是"星艦"飛行中首次實現此類操作。此外,星艦上部(即飛船級)在太空中短暫重新點燃了其中一臺發(fā)動機,演示了未來執(zhí)行實際任務所需的能力。這是"星艦"任務中第二次完成此類操作。
超重型助推器部分在周二的飛行中同樣表現出色。與上級飛船分離后,助推器成功導向墨西哥灣的預定濺落區(qū)。而此前在第九次飛行嘗試此操作時,引擎在準備著陸時點火,隨即發(fā)生燃燒后并在短時間內爆炸。
SpaceX在周二的更新中描述道:"助推器下降并成功啟動其著陸點火裝置,在點火的最后階我們故意關閉了三臺中心發(fā)動機中的一臺,并啟動了中圈的一臺備份發(fā)動機。超重型助推器在水面上方進入最終懸停狀態(tài),隨后關閉發(fā)動機并濺落水中。"據SpaceX表示,這種人為關閉發(fā)動機的測試旨在提升未來超重型助推器的性能。
SpaceX總結道:"在整個飛行測試計劃中,成功的衡量標準將始終是“掌握新知”。星艦的第十次飛行測試不僅全程非常刺激,而且將星艦的性能壓縮到了極限,提供了寶貴數據。"
*文章封面: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午夜左右,一艘正在為即將進行的第10次綜合飛行測試做準備的星艦飛行器在測試臺上爆炸。SpaceX 表示,爆炸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球,多個社交媒體賬戶上發(fā)布的視頻顯示,爆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Credit: @LabPadre/YouTube@LabPadre for Aviation Week
責任編輯:DAIKIN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A Dark Veil in Ophiuchus
The diffuse hydrogen-alpha glow of emission region Sh2-27 fills this cosmic scene. The field of view spans nearly 3 degrees across the nebula-rich constellation Ophiuchus toward the central Milky Way. A Dark Veil of wispy interstellar dust clouds draped across the foreground is chiefly identified as LDN 234 and LDN 204 from the 1962 Catalog of Dark Nebulae by American astronomer Beverly Lynds. Sh2-27 itself is the large but faint HII region surrounding runaway O-type star Zeta Ophiuchi. Along with the Zeta Oph HII region, LDN 234 and LDN 204 are likely 500 or so light-years away. At that distance, this telescopic frame would be about 25 light-years wide.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Katelyn Beecroft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