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前,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把腳印留在那片曾經沒有人踏上的塵土上,那一刻,除了美國開心外,全世界都激動得不行。
因為人類真的實現了“上天入地”的夢想,可熱鬧沒過幾年,人們就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自1972年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后,再也沒有任何人類踏上過月球,這是為什么?
冷戰(zhàn)時期的登月競爭
上世紀六十年代,冷戰(zhàn)正處在膠著狀態(tài),美蘇兩國不僅在軍備上較勁,還把戰(zhàn)火延伸到太空。
當時,蘇聯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成功的國家,這讓美國覺得很沒面子,于是,在蘇聯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沒多久,美國也發(fā)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而美國也秘密進行了一個水星計劃,這也標志了美國載人航天的開端,不僅回應了蘇聯的太空挑戰(zhàn),更推動了航天技術發(fā)展和公眾對太空探索的熱情。
水星計劃也成為了冷戰(zhàn)時期科技競爭的核心象征,但可惜,美國依然沒有比過蘇聯,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而美國也雖然也緊跟著讓宇航員艾倫登入太空,但美國現在成為了萬年老二,為此,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肯尼迪直接放狠話:“十年之內,美國人要登上月球?!?/strong>
只要美國人能把國旗插在月球上,就等于在這場較量中贏了,正是如此,阿波羅計劃應運而生。
阿波羅計劃是一項重大載人航天工程,旨在實現人類首次登月,以應對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的領先地位。
從這我們也能看出來,阿波羅計劃真正的核心是政治,不是科研,科學收獲只是附帶的。
正因為如此,阿波羅計劃雖然氣勢很大,但在科學層面留下了不少遺憾,宇航員們在月球采樣時,往往沒有系統(tǒng)性,更像是隨手裝點石頭帶回來。
很多重要問題,比如月球南北極有沒有水冰、月球內部是不是有巨大空洞,這些都沒能深入研究。
阿波羅一共帶回了381.7千克月球樣本,看上去很多,但真正用到科研上的價值并不算高。
反而是1978年美國送給中國的一點月巖,讓人看出了差距,當時歐陽自遠團隊僅僅用0.5克,就寫出了14篇高水平論文,讓美國科學界大吃一驚。
這說明,美國的研究更多是“粗放式”的,而中國科學家更注重精細化利用,阿波羅完成政治目標后,繼續(xù)登月的動力就消失了。
蘇聯宣布不參加“登月比賽”,美國也就失去了競爭對手,與此同時,越戰(zhàn)花費巨大,美國國內經濟狀況不好,社會矛盾也在加劇。
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去月球,而不是改善民生?當登月的政治意義消退,經濟壓力又不斷上升,阿波羅計劃自然就被叫停。
所以,從1972年到現在,人類只有12個人登上月球,從此一直沒有再踏上月球,那么,為什么幾十年來沒有人再飛往月球了呢?
對此,歐陽自遠院士表示,因為登月再搞也都是這個水平,那為什么現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又開始搶著搞載人登月研發(fā)了呢?
人類為什么又開始月球探測?
要知道,現如今,建設月球科研站已經被納入各國規(guī)劃,就拿我國而言,我們似乎和月亮從古至今都有聯系。
古代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中秋吃月餅賞月等都和我們密切相關,而現在,我國早已經在探月工程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很多人認為是戰(zhàn)略博弈,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這是一個點,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月球上的資源。
月球不僅是科學的寶庫,還是潛在的資源寶庫,那里儲藏著稀土、鈦、鐵、鈾等稀有資源,尤其是氦-3和水冰等關鍵資源,氦-3被認為是未來核聚變燃料,價值極高。
水冰能轉化為飲用水、氧氣,還能電解成氫氧燃料,為火箭補能,掌握這些資源,意味著能在月球就地取材,降低深空探測的成本和風險。
同時,月球本身的軌道位置也有戰(zhàn)略價值,可以作為太空交通樞紐,現在已經有商業(yè)公司進入這個領域,圍繞導航、采礦和運輸等環(huán)節(jié)布局,太空產業(yè)鏈正在逐步形成。
我國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中國自主研制的登月服——望宇也已經研制成功,載人月球車——探索也等待出發(fā),上可九天攬月的愿望終于要實現了。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