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今天,距離那場攪動輿論場的“朱軍-弦子案”,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
然而并未撫平一切,這件事至今仍被人不時提起。
之所以如此,和這場官司的魔幻結局不無關系:法律上贏了官司的朱軍,輸?shù)袅税肷u與事業(yè);而輸了官司的弦子,卻似乎贏得了全世界。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一個本應由法律與事實裁決的時代,為何輿論的流向與判決的結果,竟能走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軌跡?
朱軍的“雖勝亦輸”與弦子的“雖敗猶勝”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朱軍。
2022年8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因弦子方提交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主張,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
這份判決,從法律意義上宣告了朱軍的清白。
然而,這份清白來得太晚,也太無力。
從2018年被指控開始,朱軍的公眾形象瞬間崩塌。他從家喻戶曉的“央視一哥”,變成了網絡上人人喊打的“偽君子”。
長達四年的訴訟拉鋸戰(zhàn),耗盡了他的精力,也徹底中斷了他連續(xù)主持21屆春晚的輝煌事業(yè)。
盡管最終勝訴,但“性騷擾”的標簽如同無形的烙印,深刻地刻在了他的名字之上。
2022年底,朱軍透露自己已重返央視工作崗位。
這一消息并未帶來想象中的“王者歸來”。
如今的朱軍,已經61歲,出現(xiàn)在鏡頭前的他,面容滄桑,兩鬢斑白,早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fā)。
他主持的節(jié)目多為非黃金時段的健康類或邊緣節(jié)目,遠離了曾經星光熠熠的舞臺中央。
法律給了他一個公正的結果,但輿論的審判早已讓他“社會性死亡”。
他贏了官司,卻輸?shù)袅俗约簽橹畩^斗大半生的事業(yè)與聲望。
與朱軍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弦子的“風生水起”。
在二審敗訴后,弦子并未履行法院判決中關于向朱軍公開道歉、賠償其精神損失的要求。
她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出走海外,繼續(xù)扮演“受害者”與“女權斗士”的角色。
令人驚詫的是,這場法律上的敗訴,似乎并未影響她在特定圈層中的聲望。
2022年,就在她輸?shù)艄偎镜耐荒辏?strong>英國BBC將她評為“2022年全球百大巾幗人物”,與烏克蘭第一夫人等國際知名女性并列。
BBC給出的理由是,盡管她的案件未能成立,但她“仍持續(xù)支持遭到性騷擾的女性、參與中國女權問題”。
這一榮譽,讓她在海外名聲大噪。她頻繁接受外媒采訪,活躍在社交媒體上,以“中國Me Too運動的代表人物”自居,吸引了大量追隨者和海外捐款。
她的個人形象,被成功地從一個“證據(jù)不足”的訴訟當事人,塑造為了一位對抗強權的“悲情英雄”。
時至今日,她依舊在海外以“女權活動家”的身份活躍,享受著敗訴后帶來的名與利。
“小作文”的勝利:當情緒綁架事實
這起案件之所以走向如此吊詭的結局,其根源在于一種被稱作“小作文”的輿論武器的興起。
在“后真相時代”,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往往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2018年,弦子正是憑借一篇細節(jié)豐富、情感真切的網絡長文,在沒有任何實質證據(jù)的情況下,瞬間點燃了公眾情緒。
她巧妙地將個人指控與“Me Too”運動、女權議題捆綁,使得任何對事實的質疑,都可能被貼上“不為女性發(fā)聲”甚至“壓迫受害者”的標簽。
這種敘事策略的成功,在近年來的網絡事件中屢見不鮮。
2023年至2025年間發(fā)酵的“武漢大學圖書館誣告事件”便是另一個典型案例。
一名女研究生發(fā)“小作文”指控男同學性騷擾,在校方迅速對男生作出處分后,事件反轉。法院最終判決認定,無法證明男生構成性騷擾。
而該女生在敗訴后,不僅毫無悔意,甚至在網絡上高調炫耀自己保研、讀博,并揚言要繼續(xù)“追殺”被誣告的男生。
從弦子到武大女生,我們看到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模式:利用“小作文”煽動輿論,將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和弱者地位,從而對他人進行毀滅性打擊。
即便最終法律裁定其指控不成立,她們也無需付出對等的代價,反而能通過持續(xù)炒作議題,收割流量與名聲。
當一場本應基于證據(jù)的法律糾紛,演變?yōu)橐粓鲆庾R形態(tài)的站隊,正義本身就可能被“武器化”。弦子案的背后,不乏有經驗的推手。
一位名叫“麥燒同學”的博主,被指為弦子的“軍師”,負責為其對接外媒、策劃國際發(fā)聲。
在他們的運作下,案件中對弦子不利的關鍵事實被刻意忽略。
弦子最初聲稱是歌唱家閻維文的闖入中斷了猥褻,后被閻維文方否認。她隨后改口,但新的“證人”也從未出面證實。
另外,警方并未從弦子報案時提交的衣物上,檢測到朱軍的DNA或任何其他人的指紋。
根據(jù)央視走廊的監(jiān)控錄像顯示,朱軍在化妝間停留的時間與弦子最初描述的“40多分鐘”嚴重不符,且期間人員來往頻繁,不具備私密作案的條件。
這些本應在事實層面被嚴肅討論的疑點,在“女權”與“Me Too”的大旗下被消解了。
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也往往只強調其“反抗者”的符號意義,而對案件本身的證據(jù)鏈鮮有提及。
這種操作的真正危害在于,它嚴重透支了社會信任。
當“性騷擾”的指控可以被輕易用作攻擊他人的工具,當“小作文”可以取代嚴謹?shù)姆沙绦蜻M行“輿論審判”,最終受到傷害的,恰恰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有切實證據(jù)的受害者。她們未來發(fā)聲的公信力,會被這些濫用規(guī)則的人一點點侵蝕掉。
七年過去,朱軍案留下了一地狼藉和一個巨大的問號。
法律的勝利換不來名譽的修復,輿論的狂歡卻能為敗訴者加冕。
這不僅是朱軍個人的悲劇,更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次深刻拷問。
當事實變得不再重要,當情緒可以審判一切,我們離真正的正義,究竟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