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聚會,62歲的老張又住院了......”
我是小櫻姐,一名情感導(dǎo)師。
前幾天參加一個退休同事的聚會,氣氛原本熱熱鬧鬧,可很快話題就轉(zhuǎn)向了一個人——老張。
有人嘆了口氣說:“老張又住院了?!?br/>大家一時沉默,隨即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老張才62歲,本該是含飴弄孫、享清福的年紀,可這幾年三天兩頭往醫(yī)院跑:心梗、高血壓、胃病,沒一樣落下。
為什么?原因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他這一輩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子女身上,唯獨沒有照顧好自己。
01 老張的“犧牲”,子女的“習(xí)慣”
老張有一兒一女,平時什么都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卻逢年過節(jié)拼了命給孩子準備東西。
兒子結(jié)婚買房,他掏光了自己的退休金,還借了一部分外債;女兒生孩子,他每天起早貪黑幫忙帶娃,累得腰椎都出了問題。
朋友們勸他:“老張,你也該為自己活一把了?!?br/>他卻總笑呵呵地說:“孩子好,我就安心?!?/p>
可是孩子們呢?兒子習(xí)慣了伸手要錢,女兒理所當然地把他當成免費保姆。老張的付出,不但沒換來感激,反而養(yǎng)出了依賴。
這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愛子女,卻不會“分寸”。
02 吃力不討好的背后,是一顆“不敢為自己活”的心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角色固著”。
意思是,人一旦長期在某個角色中付出,就很難走出來。
老張年輕時是工人,習(xí)慣了加班熬夜;退休后又一門心思撲在子女身上,像是把“犧牲”當成了唯一的價值。
他從沒問過自己:“我想要什么生活?”
他只在意:“孩子們還需要我什么?”
問題是,父母的身體不是鐵打的。
子女需要的,或許是一時的幫襯;可父母一旦垮了,給子女留下的,不是幫助,而是負擔(dān)。
老張的病床邊,兒女們忙前忙后,嘴上說著心疼,可眼神里藏不住的焦躁與疲憊。
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有工作、有家庭、有責(zé)任。
父母把自己“耗盡”,最后反而讓子女背上更重的擔(dān)子,這就是所謂的“吃力不討好”。
03 父母最大的責(zé)任,不是犧牲,而是好好活著
我記得有位來咨詢的阿姨,她說了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我不想讓孩子為了我耽誤生活,所以我要把身體養(yǎng)好,把養(yǎng)老錢準備好?!?/p>
這才是真正的清醒。
父母最大的責(zé)任,從來不是無限制地供養(yǎng)子女,而是——
-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適度支持;
- 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守好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子女真正希望看到的,不是父母為自己拼命,而是父母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在身邊。
心理學(xué)有個“氧氣面罩原則”:飛機上遇到危險時,父母要先給自己戴好面罩,才能幫助孩子。
同樣,父母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余力去支持孩子。
04 給父母的三句話
- 留點力氣給自己
孩子長大了,就該學(xué)會獨立。父母不是他們的“備用電池”,而是需要被尊重和體諒的個體。 -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退休金不必全給子女花,留夠自己的養(yǎng)老錢,才是真正的長遠之計。健康和經(jīng)濟獨立,才是對子女最好的愛。 - 學(xué)會放手,才是愛
父母一味替孩子扛,孩子就永遠學(xué)不會承擔(dān)。放手不是冷漠,而是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結(jié)語
老張的故事,其實是很多父母的縮影。
他們這一生辛苦操勞,卻往往忽視了最該珍惜的人——自己。
我想對所有父母說:
你不是只為孩子而活,你也是獨立的“你”。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把身體養(yǎng)好,把生活過好,這才是給子女最溫柔的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