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白宮會見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這場看似尋常的盟友會面,卻在會后迅速引發(fā)連鎖反應。李在明前腳剛走,特朗普便準備向中國發(fā)出“邀請函”,而核心議題只有一個,將中國拉入美俄核裁軍談判。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究竟是戰(zhàn)略妥協(xié),還是精心布局的“陷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次的美韓會談,韓國幾乎是被迫“大出血”。特朗普張口便是3500億美元投資和1000億美元能源采購大單,外加防務費用分攤比例大幅提升。而李在明想要的自貿協(xié)定確定性,特朗普只字未提。不僅如此,韓國半導體企業(yè)期盼的關稅豁免,也被一句“再研究”敷衍了事。更微妙的是,雙方會后未舉行聯(lián)合記者會,足見分歧之深。韓國媒體直言:“這是一次用經濟代價換安全承諾的屈辱外交?!?/p>
可事實上特朗普的算盤遠不止于此。他真正瞄準的,是借機向中國施壓的“杠桿”。有消息傳出,特朗普在會見李在明次日便高調宣布,將邀請中國加入美俄《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談判,給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核大國必須共同承擔責任”。但剝開表象,美國的意圖或許有三層。第一,轉嫁國內壓力。美國民眾對持續(xù)援烏已深感疲憊,特朗普急需用“大國責任”包裝其外交政策,轉移對財政透支的質疑。拉上中國,既能塑造“多邊合作”形象,又能掩蓋美俄核裁軍停滯的尷尬。第二,對俄羅斯“釜底抽薪”。當前俄烏戰(zhàn)場陷入僵局,核威懾是俄羅斯最后的底牌。若中國入局,美方可借機稀釋俄羅斯在談判中的話語權,甚至以“中俄核合作”為由加大對俄制裁。第三,對華戰(zhàn)略牽制。中國核武庫規(guī)模雖遠小于美俄,但近年來技術迭代迅速。
美國試圖通過“數量對等”談判,凍結中國核現代化進程,同時綁定中方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防止其“漁翁得利”。但面對特朗普的“熱情邀請”,中方回應斬釘截鐵。外交部發(fā)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強調:“美國擁有全球最大核武庫,理應履行特殊、優(yōu)先責任。中國核力量始終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會接受任何預設前提的談判?!边@一表態(tài)可以說是直指要害,美俄數千枚核彈頭與中國幾百枚的規(guī)模根本不對等,所謂“三邊談判”實則是要求中國“自廢武功”。更關鍵的是,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美俄仍保留“先發(fā)制人”選項。這種戰(zhàn)略文化差異,使得任何多邊框架都難以落地。正如軍事專家宋曉軍所言:“讓中國為美國的核霸權買單?這算盤打得未免太精?!?/p>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選擇在李在明訪美后立即拋出核議題,絕非巧合。韓國作為美國亞太反導體系的關鍵節(jié)點,其薩德基地的擴建進度、對朝政策走向,都可能成為美國對華博弈的“附加條件”。此前特朗普曾暗示:“若中國拒絕參與核談判,美國將不得不加強在東北亞的延伸威懾?!毖韵轮?,韓國或被迫承擔更多軍事部署成本,變相成為對華施壓的“人質”。但韓國國內已出現反彈。共同民主黨議員樸炳錫警告:“韓國不應淪為大國核競賽的墊腳石。
”李在明回國后,民調顯示其支持率下跌5個百分點,民眾對“用經濟換安全”的質疑聲浪高漲。所以特朗普的“邀請函”,看似是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和平倡議,實則在我看來,是一封暴露戰(zhàn)略底牌的“戰(zhàn)書”。當美國開始用盟友的經濟利益、中國的安全底線作為博弈籌碼時,恰恰說明其手中的牌已所剩無幾。而中國要做的,不是跳入陷阱,而是繼續(xù)穩(wěn)扎穩(wěn)打。你打你的核訛詐,我造我的東風快遞。畢竟,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而公平只在實力對等之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