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蒙山腹地,位于滇、川、黔三省交界的城市昭通,正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白鶴灘水電站的集運魚系統(tǒng)為江河生命開辟了洄游通道,赤水河流域通過系統(tǒng)治理完善水生生態(tài)鏈條,藥山人工擴繁“植物界大熊貓”巧家五針松,大山包為黑頸鶴越冬“溫柔留白”,守護著這片寧靜港灣。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三集《林茂水清 美麗昭通》,帶您走進昭通,見證這座城市在生態(tài)保護與綠色發(fā)展中的智慧與實踐。
集運魚系統(tǒng):生態(tài)修復的綠色通道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峽谷中,白鶴灘水電站巍峨聳立,滔滔江水暫緩奔騰,一湖澄碧映青山,蔚為壯觀。白鶴灘水電站作為“西電東送”的核心樞紐,平均每年發(fā)電量超610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的重要節(jié)點。然而,白鶴灘水電站建設也曾給金沙江的生態(tài)帶來挑戰(zhàn),高達近300米的白鶴灘大壩阻隔了長鰭吻鮈等珍稀魚類的洄游通道。
為破解魚類洄游難題,白鶴灘水電站建設了集運魚系統(tǒng)、分層取水設施、魚類棲息地生態(tài)修復工程、增殖放流站等,成功突破瓶頸。集運魚系統(tǒng)這一智慧結晶打通關鍵路徑,在超級工程與江河生態(tài)之間架起一條生命通道,也讓昭通的母親河重漾清波,筑牢了流域生物多樣性根基。
赤水河復蘇:一條河的新生
“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边@是一首在赤水河畔傳唱百年的船工號子。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赤水河不僅是滋養(yǎng)沿岸百姓的母親河,也是當地產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命脈河水的生態(tài)對于昭通來說意義非凡。然而,過去的赤水河也曾遭受嚴重污染,作為赤水河生態(tài)指示物種之一的金沙鱸鯉幾近絕跡。
2020年以來,昭通市各級政府部門開展了城鄉(xiāng)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態(tài)建設、拆除保護區(qū)內小水電站等工作。如今,赤水河水質持續(xù)向好,河中金沙鱸鯉種群數量逐步增加,生物種類日益豐富,赤水河再次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這是河流的復蘇,也是生態(tài)理念的深刻實踐。
守人間芳菲:
筑牢“植物界大熊貓”巧家五針松保護屏障
昭通的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生活著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巧家五針松。科研人員深入密林收集種子,進行人工繁育,力求擴大種群數量。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巧家五針松已從35株野生種群擴繁到4000多株,成功邁入規(guī)?;瘮U繁的新征程。
鶴舞烏蒙:因“鶴”而變的云南大山包
2014年以來,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啟動實施了棲息地生態(tài)修復項目,建成黑頸鶴食物源基地,為黑頸鶴在大山包越冬提供了理想棲息地,也因此成了黑頸鶴的樂園。大山包的村民在秋收時,會主動留出部分糧食供鶴覓食??谏诼暵?、鶴鳴九皋,在這片土地上,人與鶴的雙向奔赴溫暖而堅韌,共同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從金沙江畔的集運魚系統(tǒng),到赤水河的生態(tài)復蘇,再到藥山與大山包的綠色守護,昭通正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令人矚目的綠色答卷。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三集《林茂水清 美麗昭通》,將于9月1日18:20檔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敬請關注。
來源:央視一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