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越3000公里的牽掛,一次連接滬黑兩地的探望。2025年8月22日,地處祖國最北方大興安嶺的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來自上海的王興南先生。他是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88歲高齡的老一代林草人閔明蘭的兒子,代其年邁母親重返林海故土。一場本想“靜悄悄”的探望,卻因單位的深切關懷而暖流涌動,溫暖了北疆林海。
年近九旬的閔明蘭同志和因公殉職的丈夫王光永同志是大興安嶺開發(fā)建設的親歷者,將青春年華獻給了這片茫茫林海。20世紀70年代,閔明蘭與丈夫王光永隨原林業(yè)部規(guī)劃局森林調查綜合隊來到大興安嶺支援建設,曾與無數林草先鋒一道,爬冰臥雪、植樹護綠,見證了大興安嶺的歷史性變遷。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的前身大興安嶺規(guī)劃院,正是王興南先生父母前來支援建設的地方。遠離大興安嶺多年,老人心中最深的惦念始終是遠在北方的那片綠和她曾經奮斗過的單位,無奈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重返大興安嶺已成難圓之夢。
王興南(右一)和母親閔明蘭
同樣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感情的,還有她年逾五旬的兒子王興南先生。王興南先生雖然在9歲時便隨父母離開大興安嶺,后在上海生活創(chuàng)業(yè),但童年時大興安嶺的蒼茫林海,以及老一輩人艱苦奮斗的林草精神,仍在他記憶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鮮明印記。父親王光永先生有著老一輩林草人的堅韌和執(zhí)著,完成支援建設大興安嶺的工作后繼續(xù)奮斗在林草第一線,投身于祖國需要的地方,后在出外業(yè)時因公殉職,年僅47歲。為解母親的夙愿,為再看一眼父親曾為之奮斗的地方,也為了卻自己的一份鄉(xiāng)愁,他踏上了這趟特殊的代母“探親”之旅,行前母子約定:“不去打擾,看看就好?!?/p>
跨越3000公里航程,奔赴大興安嶺故土,時空阻隔不了情感的奔流。王先生本想默默在單位故地走走,探望完母親思念的地方便悄然離去。然而,當他嘗試性地向門衛(wèi)說明身份和來意——“我是咱們單位老職工閔明蘭和王光永的兒子,從上海來的,就想替我母親看看”——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很快在中心傳遞開來。
中心老領導李復春同志回憶道:“我記得你母親,也認識你父親?!碧崞鹜乱琅f娓娓道來,熟悉得仿佛故人仍在身邊。這令王興南先生大為觸動,“沒想到這么多年了,還有人記得這么清楚?!?/p>
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杜顯獲悉后,立刻放下手頭工作,率班子成員熱情相迎,主動陪同王興南先生參觀中心?!袄锨拜吺俏覀兇笈d安嶺林草的功臣,是我們的家人。家人遠道而來,我們必須接待好。我代表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歡迎您回家探望!”領導的話語真摯熱烈。原本王先生計劃中的“悄悄之行”,立刻升級為一場溫馨而正式的接待。在中心領導的熱情陪同下,王興南先生走進單位,參觀了記錄中心發(fā)展歷程的展示墻,時隔多年,大興安嶺林草子弟再次感受到了記憶中的摯愛土地和久違的集體溫暖。
2025年8月22日上午9時,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舉辦座談會,中心副主任閆平,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杜顯等領導代表中心出席,與王興南先生一行3人親切交談。
座談會上,中心副主任閆平動情地回顧了老一代大興安嶺林草人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詳細介紹了近年來林區(qū)在生態(tài)保護、技術進步、綠色發(fā)展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并關切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狀況,表示中心永遠是老一代林草人的家。
談話間,模糊的記憶愈加鮮明。故鄉(xiāng)單位的熱情、領導同事的真摯關懷、林區(qū)面貌的巨大變化深深觸動了王興南先生。“我雖然離開大興安嶺多年了,但這里的山林、這里的人熟悉得好像從未離開過。今天替我母親回家探親,看到這一切,我真的太感動了。我父母把他們最好的歲月留在了這里,你們沒有忘記他們,這份情義無價。”深受觸動的他當場表示,“為了表達我們全家的感激之情,也代表我父母向曾經的戰(zhàn)友們致敬,我個人想捐出1萬元人民幣,希望能用于慰問單位里所有80歲以上的老前輩,為把一生奉獻給大興安嶺的前輩們添一份溫暖。”
這一突如其來的暖心決定,讓在場人員無不動容。辦公室主任姜立新代表中心鄭重接收了這份沉甸甸的心意。
主持座談會的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杜顯鄭重表示將專款專用,確保把這份來自黃浦江畔的溫暖情意精準送達到每一位林草老前輩手中,并進一步慰問關懷所有退休職工,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
人事處副處長孫云濤詳細整理了單位80歲以上44位老林草人的詳細信息。王興南先生接過文件,不停地看著這一個個名字,十分動容:“太好了,還有這么多老同志,真好。我要把這份名單帶回家,讀給我媽聽,她一定很開心?!?/p>
“我媽很懷念大興安嶺,她是1937年生人,今年都88歲了,這么多年,她那一輩的老同志很多都過世了,一回想起來就傷感,我也不敢跟她提這些事,就怕她傷心?!蓖跖d南先生感嘆道,“這下好了,她還能再看看曾經的老同志?!?/p>
“我那時還小,但已經記事了,對那時的印象格外深刻。冷啊,太冷了,冬天的時候吃飯,一口嚼完腦袋都跟著疼?!?/p>
“是啊,那時候雪下得老大,還冷,凍得透透的。屋里得專門留人看著,不然晚上門都給凍上了,哐哐砸完冰才進得去。”
在那樣艱苦的年代,大家靠雙腳踏遍深山,穿越林海,還要提防野生動物的襲擊,意外受傷不在少數。大興安嶺的冬冷得刺骨,滴水成冰,仿佛整座城都凍上了,但凍不上滿腔的熱血和一顆顆跳動的紅心。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這是大興安嶺老一輩林草人的真實寫照。
林草系統(tǒng)是一個大家庭,大家一起組隊出外業(yè)做林調,同甘共苦共克時艱。在艱苦的日子中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分隔多年,但情感在時光的沖刷下卻愈加厚重。
一山廣袤林海,半部加區(qū)城史。
老一輩林草人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獻了青春獻子孫。年輕子弟們傳承父母矢志不渝的林草精神,源源不斷為大興安嶺林草系統(tǒng)補充新鮮血液,代際相承,永不言棄。
淺碧深紅,壓彎林海春秋。薄葉厚雪,覆滿一山夏冬。
“我這次來,也是作為從大興安嶺林草走出的子弟匯報一下,沒給咱們單位丟臉。”王興南先生笑道。
“大興安嶺林區(qū)就是天然的森林氧吧?!蓖跖d南先生感慨,“氧氣對人的健康太好了,還得是森林。”
“林區(qū)的空氣好啊,”與王興南先生同行的朋友也一同感嘆,“我一落地都差點醉氧。這兒也太好了。我近視多年,眼睛一直不太舒服,待了兩天感覺眼睛都亮了。”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林草人的共同努力。座談會上,王興南先生對老一輩林草人和新一代林草人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坦言他們影響了林草子弟的一生?!半m然我們在不同領域從事著不同事業(yè),但一定會繼承老一輩的光榮傳統(tǒng),為社會作出貢獻。”
“現在大家出外業(yè)還這么辛苦嗎?”王興南先生關切道,“我還記得我爸媽那時候,外業(yè)太艱苦了?!?/p>
“現在好啊,”中心副主任閆平感嘆道,“生活條件比我們年輕的時候好太多了,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設備更新了,單位條件好了,大家出外業(yè)時更有保障了,也沒有后顧之憂了?!?/p>
雖依舊辛苦,但林草事業(yè)總是如此,無論是荒山野嶺還是深山老林,再偏僻的無人區(qū)也會出現林草人的身影,林業(yè)調查和野外作業(yè)總需要人去完成,祖國的青山綠水和廣袤林海也總要有人去守衛(wèi)。從最初的大興安嶺規(guī)劃院、設計院到如今的國有林監(jiān)測中心,中心幾經變革更名,但肩負建設生態(tài)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任從未放下,守衛(wèi)北疆林海和踐行綠色發(fā)展的初心也從未更改。
弘揚林草精神,矢志生態(tài)文明,扎根祖國最北方,守護生態(tài)安全北大門。這是一代代大興安嶺林草人前仆后繼、接續(xù)奮斗的有力寫照。
從黃浦江畔到林海雪原,歲月流轉溫情永存。從東方明珠到北方林海,跨越千里真情不滅。大興安嶺林區(qū)的青山綠了又白、白了又綠,黑土覆雪凍成了白,凍白了又暖成黑。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老一輩林草人的黑發(fā)任歲月染成了白,卻再也無法白了再黑,但不變的是滿腔熱血、一顆紅心。
凜冬易至,熱血難涼;容顏易老,溫情難消。歲月不改情濃,這次特殊的“探親”,不僅圓了一位八旬老林草人的歸隊夢,更演繹了一場跨越地域、代際的深情接力,生動詮釋了大興安嶺林草系統(tǒng)尊老敬賢、代代相承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血脈相連的集體溫情。
來源 | 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宋佳華
提供環(huán)境新聞線索
環(huán)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