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的清晨總帶著幾分涼意,六點半的光景,一個熟悉的身影已經出現在北大數學科學學院的樓下:
帆布包挎在肩上,手里拎著塑料袋,里面裝著白面饅頭和涼白開。
路過的學生都會笑著打招呼:"韋老師早!"
他點點頭,腳步沒停,徑直走向實驗室。
這個被網友稱作"韋神"的男人,沒有光鮮的外表,沒有華麗的頭銜,卻用一支粉筆、一疊草稿紙,在數學的江湖里走出了一條最純粹的路。
2025年6月,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名單公布,他牽頭的"流動轉捩機理的數學研究"項目入圍,再次讓公眾看到:
真正的天才,從不需要靠包裝,只需要用解題說話。
天才少年的養(yǎng)成密碼
1991年,韋東奕出生在山東濟南的教師家庭,父親韋忠禮是山東建筑大學的數學教授,家里的書架上,最顯眼的不是玩具和童話書,而是一摞摞封皮泛黃的《數學分析》《實變函數》。
還沒上小學的他,最愛做的事就是蹲在父親的書桌旁,翻那些寫滿公式的草稿紙。
有次父親隨手把一道未解的微分方程草稿扔在紙簍里,他撿回來琢磨了一下午,竟用自己的方式畫出了方程的曲線,雖然和嚴謹的推導差得遠,卻讓父親眼前一亮:"這孩子對數字天生敏感。"
2007年,16歲的韋東奕入選山東師大附中奧數隊。
教練張永華記得特別清楚,這個沉默的少年總是最后一個離開訓練室,帆布包里永遠裝著本翻得卷邊的《數學奧林匹克小叢書》。
有次訓練到深夜,張永華留了道難度極高的數論題,第二天一早,韋東奕就拿著草稿紙來找他——不僅解出了答案,還列出了三種不同的解法。
2008年馬德里IMO賽場,他更是創(chuàng)造了奇跡:4個小時的考試,他只用了3個小時就完成了所有題目,最后一道壓軸題的解法,比官方給出的參考答案還簡潔,最終以滿分拿下金牌。
2009年,他再次站上IMO賽場,又一次以滿分衛(wèi)冕,成為中國奧數史上少有的"雙冠王"。
競賽神話的破壁之路
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被譽為"數學界的世界杯",參賽選手需要吃透58本專業(yè)參考書,面對的題目常常涉及多個數學分支的交叉知識。
2013年,正在北大讀本科的韋東奕報名參賽,賽前集訓時,隊友們都在埋頭刷題,他卻抱著本《調和分析》看得入迷。
有人問他:"不專門練競賽題嗎?"他說:"基礎打牢了,題自然就會解了。"
比賽那天,第一道題就難住了不少選手,韋東奕卻提筆就寫,草稿紙上的公式像流水一樣順暢。
最讓人驚嘆的是《三維Navier-Stokes方程正則性問題》的解答——這個困擾了不少學者的難題,他用全新的估計方法給出了證明,
評委看完后忍不住評價:"他不是在解題,而是在重新定義這個問題的邊界。"
最終,他一人包攬了華羅庚獎、陳省身獎等5項金獎,成為賽事創(chuàng)辦以來第一個"大滿貫"得主。
比賽結束后,哈佛大學向他拋來了橄欖枝,開出的條件堪稱"破格中的破格":免掉所有英語考試,提供私人翻譯,甚至允許他帶著自己的導師一起去哈佛任教。
面對這樣的誘惑,韋東奕卻很平靜:"我覺得北大的圖書館夠用,這里的數學氛圍也很好。"
2018年,他的博士論文《軸對稱Navier-Stokes方程與無粘阻尼問題》被評為北大優(yōu)秀博士論文,論文中提出的"韋氏波算子方法",后來被國際頂尖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收錄,成了流體力學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北大講臺上的"異類"
在北大,韋東奕的"樸素"是出了名的。
2021年那段意外走紅的采訪視頻里,他穿著洗得發(fā)白的灰色T恤,頭發(fā)有些凌亂,面對鏡頭局促地說:"我就是對數學比較感興趣。"
這段不到一分鐘的視頻,讓"韋神"這個稱呼火遍全網,網友們翻出他的日常:
帆布包里裝的不是電腦,而是一疊疊草稿紙;
午餐永遠是三個饅頭就著榨菜,偶爾加個雞蛋;
上課從不帶課本,只拿一支粉筆,卻能把復雜的偏微分方程講得清清楚楚。
他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不僅有數學系的學生,還有不少外校的旁聽生。
2025年春季學期,他開設的《偏微分方程現代方法》選修課,原本只計劃招50人,結果報了200多,學校只好把教室換成了大階梯教室。
有次上課前,他發(fā)現黑板擦壞了,就從帆布包里掏出塊抹布,邊擦黑板邊說:"湊合用,不影響寫字。"
就是這樣一個"不講究"的老師,每次課后答疑都能留到很晚,學生的郵件也總是當天回復,哪怕是深夜發(fā)來的問題,他也會在草稿紙上算好后拍照回過去。
流量漩渦中的清醒者
2025年6月,在北大的建議下,韋東奕開通了抖音賬號,初衷是分享數學知識,讓更多人了解數學的魅力。
沒想到,第一條視頻就火了——視頻里沒有背景音樂,沒有剪輯,只有他站在黑板前,背影對著鏡頭,用粉筆推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黑板上的公式寫得整整齊齊,最后他轉過身,對著鏡頭說:"數學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希望大家能喜歡它。"
這條不到3分鐘的視頻,點贊量超過500萬,三天內賬號漲粉2225萬,創(chuàng)下了學術類賬號的漲粉紀錄。
網友們的熱情超乎想象,有人把他的解題過程做成表情包,有人稱呼他"數學界的頂流",甚至還有商家想找他代言。
面對這些,韋東奕卻很清醒,他在賬號簡介里寫著:"這里只分享數學內容,其他勿擾。"
后來發(fā)布的視頻,也全是解題講解,沒有任何個人生活片段。
有次直播答疑,有網友問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走紅",他說:"大家關注我的題就好,不用關注我這個人。"
2024年,他獲得達摩院青橙獎,拿到100萬元獎金,轉頭就全部捐贈給了山東的貧困學生。
受助的學生里,有個來自臨沂的女孩,后來考上了北大數學系,特意找到他道謝,他只說:"好好學數學,比什么都強。"
在2025年北大畢業(yè)典禮上,他作為教師代表發(fā)言,全程沒提自己的成就,只反復強調:"真正的數學家,永遠在解決問題的路上,永遠保持對數學的敬畏。"
未來方程的解算者
如今,韋東奕的實驗室里,還貼著一張寫著"非線性波動方程"的紙條——這是他目前主攻的課題,也是國際數學界公認的"十大未解難題"之一。
這個課題的突破,將直接影響新能源開發(fā)、氣候模擬、天體物理等多個領域的發(fā)展。
有次記者去采訪,看到他的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非線性波動方程講義》,書頁上畫滿了紅色的批注,旁邊的草稿紙上,密密麻麻寫著推導過程,有些公式后面還畫著小問號。
"這個問題比想象中難,有時候一個小步驟卡殼,就要花好幾天才能繞過去。"他指著草稿紙說。
2025年7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提出了"非線性波動方程的局部能量估計新方法",當場就有菲爾茲獎得主站起來提問,討論持續(xù)了半個多小時,最后對方笑著說:"你的思路給了我們新的啟發(fā)。"
有人問他,現在人工智能發(fā)展這么快,會不會有一天取代數學家?
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復雜的方程:"AI能快速算出已知方程的解,但它不會提出新的方程,不會思考這個解背后的物理意義。發(fā)現新的問題,找到新的解題路徑,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也是數學最迷人的地方。"
韋東奕的故事里沒有傳奇,只有日復一日的堅持;沒有光環(huán),只有對數學最本真的熱愛。
當人們?yōu)樗某删腕@嘆時,他或許正在實驗室里,對著一疊草稿紙,尋找下一個方程的解。
這就是韋東奕,一個把數學當成生命的人,一個在解題路上永不停歇的"掃地僧"。
本文作者 | 木易蜜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