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留意過,孩子是從哪一天開始,不再甜甜地喊“媽媽”,而是干脆利落叫一聲“媽”?
有位媽媽在網(wǎng)上分享,說女兒剛上初中,放學(xué)進(jìn)門就喊:“媽,我回來了。”
她一聽,心里突然空了一下,忍不住問:“你剛才叫我什么?”
女兒還挺疑惑:“媽呀,怎么了?”
可這位媽媽就是緩不過來:以前都是喊“媽媽”的呀,怎么突然就變了。
不少媽媽看到這兒,都暗暗點(diǎn)頭。那一聲“媽媽”變成“媽”,哪里只是少了一個(gè)字,分明是孩子悄悄長大了的信號(hào)。
孩子喊“媽”,就是跟你不親了嗎?
真不一定。
我家鄰居王阿姨的女兒都上高中了,還是一口一個(gè)“媽媽”:“媽媽我回來啦”、“媽媽這次考砸了”、“媽媽我想吃你做的糖醋魚”……講話帶點(diǎn)撒嬌,儼然還是個(gè)小孩。
別人看了好奇:“這么大姑娘,還這么黏媽媽呀?”
王阿姨笑著說,從小她就注重陪孩子,晚上再累也講故事,女兒考不好從不發(fā)火,就說“下次加油”。女兒這才一直愿意跟她親近,也敢撒嬌。
可也有些孩子,很早就開始獨(dú)立。
我一位朋友的兒子就這樣,才五歲就要自己收拾書包,稱呼也不知不覺從“媽媽”變成了“媽”。
他不是不愛媽媽,就是天生性子獨(dú)立,覺得像大人一樣叫“媽”,更自然、更干脆。
所以說,孩子改了稱呼,不一定就是疏遠(yuǎn)你。
真正讓母子變淡的,不是那一聲叫法,是孩子想靠近的時(shí)候,我們有沒有停下來,好好聽他說。
孩子為什么慢慢改了口?
小孩長大了,說話方式自然會(huì)變。
小時(shí)候總說“媽媽”、“飯飯”、“抱抱”,疊字好說也好記;再大一點(diǎn),有時(shí)候叫“媽媽”,有時(shí)候叫“媽”;等到九歲十歲以后,很多孩子就更喜歡簡單利落的——“媽”。
可如果孩子是因?yàn)榭偙徽f“都這么大了還撒嬌”、“能不能成熟點(diǎn)”……才不敢再黏人、不再依賴你,那我們就該想想了。
他不是不想親近,是怕你說他“長不大”。
那句“媽”的背后,也許藏著他小小的自尊,和一顆怕被批評的心。
我們可以做點(diǎn)什么?
孩子怎么叫我們,其實(shí)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還愿不愿意走到你面前,跟你說說心里話。
別非逼著他喊“媽媽”。他叫“媽”,你就笑著應(yīng)一聲。讓孩子知道,你怎么叫,我都喜歡你。
孩子委屈了、發(fā)脾氣了,先別急著說“你該怎么做”。一句“是不是受委屈了?”,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你先理解他的情緒,他才能信任你。
要讓孩子知道,開心可以找你,不開心也能找你。你不是來講道理的,你是來給他撐腰的。
睡前聊十分鐘,周末一起做頓飯,甚至寫張小紙條塞進(jìn)他書包……這些小事都能讓孩子覺得:家,永遠(yuǎn)是他的安心角落。
說到底,“媽媽”也好,“媽”也罷,不過是孩子長大路上一個(gè)小小的腳印。
我們能做的,不是緊緊攥住他小時(shí)候的樣子,而是陪著他,一邊放手,一邊守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hào)”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