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南極的冬天來臨前,海里都會上演一場 “微型大遷徙”—— 數(shù)十億個比米粒還小的浮游動物,正悄悄從海面往 500 米以下的深海移動。它們不是去探險,是去 “越冬”—— 但這場看似普通的 “搬家”,卻藏著地球氣候的關鍵秘密。
這些 “小不點” 包括橈足類、磷蝦和樽海鞘。每到秋天,南極表層的浮游植物(靠陽光生存的微型藻類)開始減少,它們就會往深海走 —— 那里水溫更低,代謝慢,能靠之前積累的脂肪熬過冬天。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做了件 “額外的事”:呼吸時釋放 CO?,或者死亡后尸體沉到海底,把表層的碳(來自浮游植物吸收的大氣 CO?)直接帶到深海。這些碳能在那里封存幾百年甚至更久,不會再回到大氣。
科學家用近百年的浮游動物數(shù)據(jù)(從 1920 年代的網(wǎng)捕樣本到現(xiàn)在的觀測)算出,這個 “季節(jié)性遷徙泵” 每年能運輸 6500 萬噸碳到深海 —— 這相當于 20 多個冰島全年的碳排放量(冰島每年約 300 萬噸)。更意外的是,這個過程比之前認為的 “浮游動物糞便沉降” 更直接、更高效 —— 之前大家覺得,碳進深海主要靠浮游動物吃藻后的糞便下沉,但其實這些 “主動遷徙” 的小生物,把碳 “帶” 下去的量,比糞便多得多。
這些浮游動物里,最厲害的不是大名鼎鼎的磷蝦 —— 橈足類才是 “主力”。它們占了整個 “遷徙泵” 80% 的碳通量,磷蝦只貢獻 14%,樽海鞘 6%。之前科學家以為磷蝦是碳匯主角,但數(shù)據(jù)顯示,橈足類雖然更?。ù蠖?1-2 毫米),數(shù)量卻多得多,遷徙時更執(zhí)著于往深海走 —— 有些橈足類能下潛到 1000 米以下,比磷蝦走得更深。
為什么這件事很重要?
因為南極海洋吸收了人類 40% 的碳排放,而這個 “季節(jié)性遷徙泵” 的作用之前根本沒被氣候模型算進去。如果全球變暖導致橈足類變多、磷蝦減少(磷蝦更依賴海冰),南極的碳匯能力可能會變化 —— 比如橈足類雖然能埋碳,但它們的食物網(wǎng)和磷蝦不同,可能影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比如企鵝、海豹的食物來源)。
研究負責人、中科院海洋所的楊博士說:“這些浮游動物是‘碳匯無名英雄’—— 它們的遷徙創(chuàng)造了之前沒量化的巨大碳通量,現(xiàn)在的氣候模型必須把這個過程加進去。” 英國南極調(diào)查局的詹?弗里爾博士補充:“磷蝦是南極食物鏈的明星,但橈足類才是埋碳的‘大拿’—— 氣候變暖讓它們的棲息地變化,碳循環(huán)也會跟著變?!?/p>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其實是地球氣候的 “隱形守護者”?
如果沒有它們每年往深海帶的 6500 萬噸碳,南極的碳匯能力可能要打折扣,大氣里的 CO?會更多。
留言說說你最意外的 “氣候功臣”,或者轉(zhuǎn)發(fā)給朋友,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微型生物的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