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導的兩波“大罷免藍委”行動以慘敗收場,綠營內(nèi)部立刻陷入激烈的政治風暴。黨內(nèi)矛頭指向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但前扁辦主任陳淞山1日直言,這場風暴并非單純派系內(nèi)斗,而是“卸責找替罪羊”的政治操作,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替賴清德止血。然而,他警告,若僅將責任推給柯建銘,不但無助于化解危機,反而會加速民進黨信任崩盤。
陳淞山1日在《美麗島電子報》上發(fā)表評論強調(diào),大罷免失敗的癥結,并非柯建銘一人所能承擔。他指出,第二階段連署成功后,罷免本來氣勢如虹,卻在7月26日投票日全盤皆輸,關鍵在于賴清德6月24日“團結10講”中的“雜質(zhì)說”,引爆政治“骨牌效應”,不僅讓藍白基層迅速團結反撲,也使中間選民反感,更讓部分淺綠支持者索性不投票,最終釀成慘敗。他直言,大罷免的政治訴求從“毀憲亂政”到“代言人”過于牽強,缺乏說服力,加上賴清德3月提出的“17項安全策略”推升“抗中保臺”路線,讓罷免成為全面對決,結果只激化社會對立。
根據(jù)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diào),賴清德信任度僅36%,執(zhí)政滿意度跌到31%,雙雙創(chuàng)下上任以來新低。不信任度與不滿意度則分別高達55.1%與60.5%。至于31名國民黨立委全部未被罷免,49.3%民眾認為這是在“教訓賴清德與民進黨政府”,僅有17.4%認為是對藍委的支持。在責任歸屬方面,52%受訪者認為柯建銘應負責,但同時有45.8%點名賴清德,曹興誠、沈伯洋與“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分別被逾兩成民眾認為應負起責任。
陳淞山直指,罷免團核心人物曹興誠與沈伯洋動輒喊出“團滅國民黨”或“民眾黨無用論”,這些激進言論只在同溫層內(nèi)自嗨,不僅無法爭取中間選票,反而引發(fā)藍白支持者危機感,促成集體反罷免行動。他認為,正是這些錯誤論述,加速了大罷免的徹底潰敗。
他最后強調(diào),柯建銘辭去總召,無法挽救民進黨的信任危機,若民進黨中央僅靠逼退柯建銘來轉(zhuǎn)移焦點,社會只會視為卸責操作,結果將更為嚴重。他建議,賴清德應公開向社會道歉,并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同時要求柯建銘與沈伯洋下臺,并承諾不再啟用曹興誠,以展現(xiàn)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挽回民心,讓臺灣走向真正的團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