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消息,8月25日,李在明在白宮見特朗普,場面看著熱絡,實則刀光劍影。特朗普拋出兩張牌:一張是產業(yè)與安全捆綁的“對華牌”,要韓國在造船、供應鏈上配合圍堵中國;一張是更刺激的“主權牌”,要求把駐韓美軍大型基地的土地從租賃變成美國“所有權”。媒體鏡頭里,李在明坐姿筆直,像在硬扛一口氣。會后沒有聯合聲明,敏感議題全都沒敲定。這不是談成了,而是談不攏。
我們把邏輯梳一遍。特朗普回歸“交易型同盟”,軍費、關稅、投資、基地一攬子打包議價。美方想復興造船業(yè),盯上韓國的產能與工藝,市場上一直流傳那筆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的框架,外加1500億美元的造船合作池子,疊加的是關稅與技術準入條件。韓國這邊算盤更細。對美要保同盟信用,對華要穩(wěn)住基本盤,半導體、化工、機電的外向鏈條里,中國占比不小,貿然脫鉤等于自損元氣。誰都懂這個賬:把供應鏈當扳手,松一下能發(fā)力,擰過頭就把螺紋抹平了。
看似最搶眼的是“土地所有權”。按駐軍地位協(xié)定,基地用地是韓國的,美軍享有租用與管轄安排?,F在要把“租”改成“有”,這不是費用談判,這是主權等級的躍遷,相當于對“永久駐軍”的明示。韓國輿論為什么炸鍋?很簡單,這觸到韓國政治的共同底線——不做“國中國”。把土地所有權交出去,等于把撤軍權交出去。
這一步一旦走偏,未來不論誰在青瓦臺,政策空間都會被基地的“既成事實”卡死。
經濟牌同樣不好打。造船這件事,韓國強項在總裝與高端船型,勞動力訓練周期長,現場管理極其依賴熟練工,按韓國業(yè)內人士的說法,培養(yǎng)一線骨干少說四五年起步。美國本土保護條款一開,再疊加鋼材與模塊跨境限制,項目節(jié)拍隨時被掐喉。更別提,一旦把對華限制寫進合作條款,韓國全球訂單的結構會連鎖重排。這不是簡單的“把產線搬過來”,而是整個接單體系的信用再定價。李在明這趟在華盛頓的演講拋出一句——韓國不能再走“安全靠美、經濟靠中”的老路,意思不是要斷鏈,而是要改變打法:不被任何一邊單點控制。
而半島安全的背景噪聲從沒停。特朗普在會談里頻頻提到與朝鮮領導人的“融洽”,釋放年內再會的愿望,李在明愿意搭橋,還把“金特會”當成降溫閥門。朝鮮的回應冷硬,朝中社直接嘲諷韓國“主權尷尬”,同時強調核力量不會下架。韓美軍演繼續(xù)跑程序,擴音器拆了,軍演沒停,信號很混。這套組合拳的指向很清楚:讓韓國承擔更主動的區(qū)域角色,卻不給清晰的安全—經濟補償。對首爾來說,風險錯配才最可怕——安全風險上升,產業(yè)紅利未必落袋。
美日維度也有細節(jié)。李在明先訪日再訪美,目的就是“對美談判預備會”,把可談、不可談的邊界先在東京壓一次線。日韓歷史問題沒法一夜清零,但在對美壓力面前,商務與防務溝通不得不加速??蛇@條路的天花板也在:一旦“戰(zhàn)略靈活性”被擴大解釋,日韓都可能被推近臺海風暴眼。李在明在機上已經把話挑明——難以同意。這不是客氣,是紅線。
再說回李在明的“臨別留言”。他在華盛頓智庫那段表態(tài),我更愿意解讀為發(fā)給北京和國內產業(yè)界的雙向信號:不迎合單邊遏制,也不自斷經貿通道;安全議題守住不介入臺海的底線;經貿議題爭取在造船、半導體設備、綠色能源上做“去政治化”的最小公約數。這套姿態(tài)的核心是四個字:穩(wěn)、不、被、綁。
目前,特朗普的談判風格不會改,韓國的騎線術也難。我要給出的結論很直接:把主權與產業(yè)當籌碼的“捆綁交易”,短期能榨出聲音,長期會反噬信用。半島是大國力量的回音壁,你喊得越兇,回音越亂。對北京來說,把穩(wěn)定合作的門開在產業(yè)側、金融側、地方側,反而比口水戰(zhàn)更有用。對首爾來說,保住協(xié)定框架與產業(yè)秩序,就是這盤棋的真正籌碼。剩下的,就看誰的定力更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