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處理與基礎處理
無論后續(xù)如何選擇,所有爐渣均需先完成以下前序步驟:
快速冷卻:采用水淬法(噴淋/浸泡)將高溫爐渣(800~1000℃)急速降溫至60℃以下,避免長期高溫導致的金屬氧化、渣體結塊及有害氣體逸出。此過程還可初步軟化渣體結構,便于后續(xù)破碎。
破碎與篩分:通過顎式破碎機、錘式破碎機等將大塊爐渣破碎至≤50mm,再用振動篩/滾筒篩按粒徑分級(常見分級為>40mm、20~40mm、<20mm),實現(xiàn)粗細分離,為分選提供均勻原料。
二、主要處理方法分類
(一)直接填埋(傳統(tǒng)兜底方案)
適用場景:無有效資源化途徑的小城市/偏遠地區(qū);或作為其他方法的補充(如無法回收的尾料)。
關鍵要求:需進入專用填埋場(防滲系數(shù)≤1×10?13 cm/s),底部鋪設HDPE膜+黏土襯層,設置滲濾液收集管和導氣石籠,防止重金屬(Pb、Cd等)隨雨水滲透污染地下水。
缺點:占用土地資源,長期存在二次污染風險;僅適用于應急或過渡階段。
(二)熱處理與化學處理(深度凈化)
針對含重金屬超標或有毒物質(如二噁英殘留)的爐渣,可采用以下強化手段提升安全性:
燒結固化:將爐渣與黏土混合后高溫燒結(1100~1300℃),使重金屬形成穩(wěn)定的硅酸鹽晶體結構,降低浸出毒性。適用于制備高檔建筑材料(如廣場磚)。
水泥窯協(xié)同處置:將篩選后的爐渣作為替代原料投入水泥回轉窯(1450℃以上),利用高溫徹底分解有害物質,同時替代部分黏土質原料。需控制投加比例(一般≤5%)以避免影響熟料質量。
酸浸提純:對于含稀有金屬(如釩、鎳)的特殊爐渣,可用稀硫酸/鹽酸浸出有價金屬,殘渣經(jīng)中和后安全填埋。該方法成本較高,僅適用于特定場景。
三、處理流程示例(以大型項目為例)
前端處理:焚燒爐排出的爐渣→水淬冷卻→鏈板機輸送至暫存坑。
破碎篩分:暫存坑內的爐渣經(jīng)顎破粗碎→反擊破細碎→振動篩分級(分為粗料、中料、細料)。
綜合分選:粗料進入磁選機回收鐵;中料經(jīng)渦電流分選回收非鐵金屬;細料經(jīng)風選去除輕物質(塑料、紙張),剩余重質份用于制磚或道路基層。
末端處置:無法回收的尾料送專用填埋場;若有條件,可將部分細料研磨至400目以上,作為水泥摻合料出售。
垃圾焚燒爐渣的處理已從“簡單填埋”轉向“精準分選+多元資源化”,未來趨勢是結合智能化裝備(如AI視覺識別輔助分揀)和低碳技術(如余熱回收),進一步提升資源轉化率和經(jīng)濟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