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了,圓明園的廢墟還在那里。
每次路過海淀區(qū),遠遠看到那些斷壁殘垣,心里總是五味雜陳。
很多人可能疑惑,如今我們國家有錢了,技術(shù)也先進了,為何不重修一下圓明園呢?要重修應(yīng)該不是什么難事吧?
可國家文物局直接說了:不建!
為什么呢?
圓明園的5次被破壞
圓明園,始建于康熙年間,當時是一座皇家園林。
1707年,康熙心情不錯,把西郊的那塊地兒賜給了四阿哥胤禛,圓明園就在其中。
等到胤禛當上皇帝后,圓明園的身價立馬提升了不少。與康熙相比,雍正更喜歡圓明園。
那時候,一年中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時間雍正都泡在那個園子里,批奏折、見大臣,忙得不亦樂乎。
等到乾隆上位后,更是把圓明園看成了“心肝寶貝”。乾隆原本就風雅,曾六次下江南,看到過不少新奇玩意,不少美景建筑。
后來在乾隆的安排下,圓明園來了一次華麗升級,乾隆幾乎把他在江南看到的好的東西幾乎都搬進去了,園子規(guī)模一下子擴大到了占地5200多畝。
這還沒完,乾隆還特別邀請了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讓他設(shè)計了一處兼具中西風格的“西洋樓”,法國人蔣友仁監(jiān)造。
當中西合璧的西洋樓建好后,別說中國人了,就連外國人看了都直豎大拇指,贊不絕口。
還有海晏堂前的“十二個獸首”,更是點睛之筆,每個時辰輪流噴水,到了正午十二點,十二個一起噴,場面十分壯觀。
就連法國大作家雨果看后都直呼:“這就是人類幻想中的仙境??!”
然而就是這么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建筑,最終竟然沒有保存下來,淪為了一座遺憾的遺址。
1860年秋,英法聯(lián)軍輕松地打到了北京城下,咸豐皇帝一看勢頭不對,帶著家眷和重要大臣逃到了避暑山莊。
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第一次來到圓明園,被眼前的景觀直接震撼壞了。他們做夢都想不到東方竟然有這樣一座園林。
可強盜畢竟是強盜,他們除了贊嘆,還要將能看到的都拿走。
當時法國軍隊來的時候只有一輛車,走的時候拉東西的汽車排了8公里長,給如今的盧浮宮貢獻了不少文物。
更令人氣憤的是,10月18日,英法聯(lián)軍以“報復清廷”為借口,縱火焚燒了圓明園。
那場大火持續(xù)燒了三天三夜,園內(nèi)300余名太監(jiān)、宮女、工匠葬身火海,近千座建筑化為灰燼,150萬件文物被掠奪或毀壞。
法國作家雨果寫文章痛斥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p>
然而即便如此,圓明園的苦難還遠沒有結(jié)束。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來犯時,殘存的建筑再次遭到洗劫。這回不光是外國人搶,連自己人也跟著糟踐。
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跑了,北京城沒人管了。八旗兵丁、地痞流氓一窩蜂沖進圓明園,把那些在第一次劫難中幸存下來的建筑全給拆了。
緊接著到了民國時期,軍閥割據(jù),更加混亂。軍閥、土匪、農(nóng)民甚至園內(nèi)守衛(wèi)都開始紛紛盜掘遺址,場面不堪目睹。
京畿衛(wèi)戍司令王懷慶派人把圓明園的圍墻拆了,石料運回去修自己的花園;張作霖在東北,也從圓明園拉走石料修陵墓。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剛開始因缺乏保護意識,部分區(qū)域被開墾為農(nóng)田,地下文物因施工遭到了嚴重破壞。
20世紀80年代,圓明園甚至被規(guī)劃為“游樂場”,幸而及時叫停。
直至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作才步入正軌。
我國為何不修復圓明園?
經(jīng)過以上五場劫難,圓明園可以說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當年被譽為“萬園之園”的恢弘建筑,最后連個影子都沒了。
1970年衛(wèi)星影像顯示,圓明園核心區(qū)域幾乎被現(xiàn)代建筑與農(nóng)田完全覆蓋。
也正因如此,圓明園幾乎失去了可修復的可能性,這也是國家沒有修復它的根本原因之一。
1、遺址碎到“拼不回原圖”
國家文物局曾組織數(shù)十次勘察,結(jié)果令人十分傷痛:
? 90%以上的古建筑基址被毀或疊壓在現(xiàn)代道路、建筑之下。
? 山形水系已失原貌,要恢復“前湖后山、左坊右榭”的整體格局,甚至還要拆掉北大、清華部分校園、五環(huán)主路、數(shù)十個村莊。
? 文獻、圖紙、燙樣雖多,卻遠非“施工圖”。
即便清代“樣式雷”家族留有幾千張圖紙,那也不過是圓明園全盛時期的局部,且尺寸、標高并不精確。
也就是說,想要“原址原樣”修復,幾乎不可能了。無異于先做一次超大尺度考古+拆遷+再設(shè)計,成本與爭議都大到難以估量。
2、讓廢墟成為“國恥紀念碑”
其實從梁啟超開始,直到后來的魯迅、冰心、季羨林等,幾代中國知識分子都主張“留下廢墟”,以作為國人之激勵。
? 梁啟超曾在文章中寫道:“廢墟者,民族之創(chuàng)痕;創(chuàng)痕不愈,則警覺常在?!?/p>
? 1980年,鄧公參觀完圓明園遺址后直接拍板:“圓明園遺址要保護好,不要重修。”
? 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作出明確指示:整體遺址化、重點修繕、局部復建。
今天,西洋樓殘柱、福海碧波、曲院風荷共同構(gòu)成一座“露天歷史教室”——殘缺,卻比完美更具力量。
3、法律、技術(shù)、倫理三重門檻
法律層面,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2017年《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都強調(diào)“不得大規(guī)模重建已不存在的文物”。
技術(shù)方面,即便用BIM、3D打印、AI復原,也只能解決“形”,難以還原“神”。
且楠木大料、金磚墁地、琺瑯彩、手工鎏金等工藝,很多已失傳或成本極高,已無法復刻。
倫理上,若花費巨資復建圓明園,是否會被質(zhì)疑為在浪費國家錢財,要知道每一分錢,都是來自于老百姓,花錢復建這樣的建筑意義不大。
由此,綜合多重因素,還是保留遺址的好,它不僅避免了浪費,還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
它是我國近代史的“傷疤”,也是民族復興的“起點”。
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復刻過去的輝煌,而是直面?zhèn)吹挠職?,與創(chuàng)造新文明的決心。
保留廢墟,并非沉溺于苦難,而是以歷史為鏡,照亮前行的道路。
正如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所言:“我們守護的不是一片廢墟,而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與未來。”
讀者們,關(guān)于“我國不修復圓明園的背后”,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