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都說人生無常,大常包小常。
這9月剛剛開始,已有三位名人卻已匆匆告別世界,其中一位年僅35歲,令人扼腕嘆息。
他們的人生,有的在鏡頭前閃耀,有的在網絡上留下歡笑,有的在學術殿堂留下深邃思想。
然而,這些公眾標簽之下,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掙扎、堅守與尊嚴?
黎宣:不止是國民奶奶
提起黎宣,許多人的腦海里會立刻浮現(xiàn)出那個慈祥又堅毅的母親形象。
無論是在《大俠霍元甲》里,還是在長篇劇集《真情》中,她塑造的“奶奶”角色,總帶著一種讓人心安的溫度,仿佛就是我們自家那位可親的長輩。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面。這位被觀眾親切稱為“國民奶奶”的演員,其生命真正的厚度,藏在一個令人咋舌的記錄里:從業(yè)超過六十年,她從未因為任何私事請過一天假。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敬業(yè)”可以概括,而是一種近乎苦行僧般的職業(yè)紀律。
這種驚人的自律,源于一種深刻的浸潤。
黎宣出生在一個真正的電影世家,父親是享有“香港電影之父”美譽的黎民偉,母親林楚楚也是一名演員。
她從小就在片場摸爬滾打,看著電影從無聲走向有聲,從膠片步入數(shù)字時代。
對她而言,演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她的人生,幾乎與整個華語影視的發(fā)展史同步前行。
這份漫長的見證,內化成了一種刻在骨子里的自我約束。她用一生的實踐,無聲地詮釋著,一個演員的本分到底是什么。
這份堅守,業(yè)內人看得最清楚。
2006年,TVB將萬千星輝演藝大獎頒給了她。到了2023年,香港演藝人協(xié)會更是將“杰出演藝大獎”送到她手中。
那一次,是余安安親自登門頒獎,這個細節(jié)本身,就是對她一生“苦修”的最高敬意。
晚年的她深居簡出,生活極其低調。2019年,曾有人拍到她拄著拐杖就醫(yī),但精神頭看上去還不錯。
8月31日,這位93歲的老人在家中安詳離世。前藝人杜兆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愿師母黎宣一路走好?!?/strong>
縱觀一生,她留下的遠不止幾個經典角色,更是一種在這個浮躁時代里,愈發(fā)稀缺的匠人倫理。
徐福海:微笑的代價
在短視頻的世界里,徐福海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山東巨人”。他最廣為人知的標簽是那個略帶夸張的描述:“一餐能吃15個饅頭”。
視頻里的他,總是帶著憨厚的笑容,這種樂觀感染了不少網友。
然而,這個微笑背后,是一場與極端生理痛苦長達二十多年的殘酷搏斗。他的樂觀,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在絕境中為了維系最后一點尊嚴,所進行的一場頑強“抗辯”。
一切的源頭,要追溯到他14歲那年。他的身體開始毫無征兆地瘋狂生長,一年之內就長高了20厘米。
伴隨身高而來的,不是籃球運動員的夢想,而是巨人癥患者中常見的并發(fā)癥——血栓性靜脈炎。
這種病,讓他的腿部嚴重潰爛,也就是俗稱的“老爛腿”,每走一步都伴隨著劇痛。他的籃球夢,還沒開始就已破碎。
2020年,齊魯公益聯(lián)合醫(yī)院曾向他伸出援手,為他提供免費治療。出院時,醫(yī)院還特意為他定制了大號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這短暫的溫暖,并未能根治他的頑疾。病情反復發(fā)作,到了晚期,他的雙腳幾乎完全潰爛,巨大的痛苦甚至讓他連進食都成為一道難關。
那個視頻里一餐能吃15個饅頭的巨人,在現(xiàn)實中,卻連吞咽都變得奢望。
他的微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的一種選擇。這選擇背后,是對生命的渴望,也是一種無聲的抗辯。
讓人唏噓的是,這場抗辯甚至在他死后仍在繼續(xù)。8月31日深夜,最早發(fā)布他死訊的“世界第一巨人”張俊才,不得不親自打電話向其家人核實,只為澄清網絡上關于他身高的謠言。
外界津津樂道的是他2.43米的傳說,但經過核實,他的真實身高是2.25米。這種對身體的獵奇式消費,恰恰是他一生痛苦的縮影。
他用樂觀感動了無數(shù)人,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罕見病群體的困境。但他留下的真正問題是,當流量散去,我們能為這個群體提供怎樣的實質性支持?
島子:風骨的最后一課
島子,本名王敏,是一位橫跨詩歌、藝術史和教育領域的學者。他曾執(zhí)教于川美,后任教于清華美院,是備受尊敬的藝術評論家和詩人。
訃告中,他的離去被形容為“中國美術界和批評界的重大損失”。
但島子留給這個世界最深刻的印記,或許并非那些等身的著作,而是在生命盡頭,他寫下的那封公開信。
那封信,是他用生命踐行尊嚴的最后一課,展現(xiàn)了一位知識分子最核心的人格力量。
8月底,一封來自島子的緊急求助信在網絡流傳。他因白血病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被送入ICU搶救,急需AB型血源。在這樣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的求助方式卻出人意料。
信中,他沒有乞求,沒有訴苦,而是提出了一個“交易”:他愿意用自己的系列版畫,作為對獻血者的回饋。
這一舉動背后,是他一生學術理念的最終實踐。他認為,藝術與生命是等價的,幫助與感恩也應當是平等的。
這不是客套,而是在向世界宣告,即使身處絕境,他依然尊重他人的付出,也珍視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價值。
他的學術研究,曾深入探討中國水墨藝術中的道家思想,視“水”為體現(xiàn)生命之道的元素。
而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他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知行合一的學者風骨。知識不僅賦予人深刻的見解,更能塑造一種臨危不亂、保有尊嚴的人格力量。
結語
我們所有的積累,無論是名譽、流量,還是財富,在死亡面前,終究一切歸零。
生命這場游戲,規(guī)則公平得近乎殘酷:無論你如何璀璨登場,無論你演繹的角色如何顯赫,最終的謝幕,往往殊途同歸。
也許,人生真正重要的,并非去執(zhí)著積累某種特定的資本,而是如何在這艘注定沉沒的船上,優(yōu)雅地欣賞最后的風景。
你會選擇活得肆意卻短暫,還是活得長久卻郁郁不得志?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