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結(jié)束了,可有些事情似乎還沒結(jié)束。
比如,刪減。
最近國內(nèi)院線上映了好些電影,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些刪減——
《青蛇》聲稱加長版,實際上卻是刪減版。
非但是刪減了一些裸露鏡頭(竹林產(chǎn)子、裸背),還刪減了一些國產(chǎn)片里很常見的挑逗畫面。
《死神來了6》聲稱片長一致,但也有幾十秒的刪減。
它采用了各種手段,比如跳切、局部放大等,減弱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而那些沒敢說“一刀未剪”的電影呢?
《蝸牛回憶錄》刪減了半分鐘。
《同甘共苦》刪減了6分鐘。
《贖夢》刪減了3分鐘。
《伊甸》刪減了1分鐘。
就連一部2009年的動畫片,英國評級為12A的《瑪麗和麥克斯》,也刪減了2分鐘的內(nèi)容,直接影響了觀眾對故事的理解。
可以說,剛過去的8月,是國內(nèi)引進片刪減最瘋狂的一個月。
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
一種是“進步”說——
他們會說,現(xiàn)在的刪減已經(jīng)比以前大刀闊斧直接砍掉好多了,至少能做到劇情的連貫。
這話不假。
畢竟早年《龍城歲月》(《黑社會》)引進時,把吉米仔變成臥底的刪改方法如今確實很少見了,偶爾出現(xiàn)一些離譜的舉動,比如《詭才之道》加了個聊劇本的前提,或者《小黃人大眼萌》增加個改邪歸正的結(jié)局,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刪減針對的“只是”對性場面、暴力場面、LGBTQ的“規(guī)避”。
就拿《青蛇》舉例。
早年在央視播時只有88分鐘,刪減極其嚴重,已經(jīng)無法當作一部完整的作品來看了。
重映版雖然也有刪減,也不過是幾個畫面而已。
持這一說法的人大概是樂觀主義者。
他們相信,這樣的“進步”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直到最后,我們也能和其他地方的觀眾一樣,看到一部完整的電影。
來源:微博智搜
另一種則是“也不容易”說——
他們會覺得,像《死神來了》《同甘共苦》,甚至是《青蛇》這類的電影,能上映已經(jīng)很好了,要什么自行車?
這話聽起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今年的引進片類型要比以往豐富不少。
不但有好萊塢大片。
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B級片,以及以往我們想都不敢想的恐怖片引進。
就像《死神來了》。
作為一部全球范圍內(nèi)都很知名的恐怖片,前五部完全沒有引進,但這部居然在內(nèi)地上映了,這又怎么不算一種進步?
如果長此以往,國內(nèi)院線怎能不會好起來?
票房確實不錯
可是啊,我卻覺得,事情不該這么去理解。
至少不該如此非此即彼。
在刪減這件事上,我們當然會為我們的“得到”叫好(在大銀幕上看到了以往很難看到的電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該仔細去看看我們的“失去”,是否真的較以往更少。
而后者,才是刪減這件事的核心問題。
舉個不恰當?shù)睦印?/p>
假設(shè)你現(xiàn)在是一個乙方,需要按照甲方的需求做一件產(chǎn)品(或者寫一篇宣傳稿)。
但甲方的要求非但過多,而且超出了你的底線。
在以往來說,我們當然可以大手一揮,這單咱就不接了,愛咋咋地,是吧?
可現(xiàn)在甲方非但“妥協(xié)”了一點點。
而且加了錢。
怎么辦?
我相信作為打工人,肯定會遇到了無數(shù)次這樣的狀況,而我們常常所能做的,也是忍下來,將這個單子給做了,能賺一點是一點吧,反正無傷大雅。
最后甲方滿意了,你賺到錢了,產(chǎn)品也推出了。
“三贏”。
可現(xiàn)實的狀況往往是,今天你被迫降低的底線,就會成為明天新的底線。
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你還是得繼續(xù)后退。
直至原本心里的不適正式脫敏。
底線不復存在。
說這個例子的意思是,在刪減這件事上,我們很多人的想法也正是如此一步步脫敏的。
以前我們的觀點是,電影的完整性是第一位的。
既然網(wǎng)絡(luò)上能看到完整的電影,我們何必去電影院看一部閹割版的片?我們又不是做二流觀眾做上癮了,網(wǎng)絡(luò)時代本就有著更多的選擇。
而現(xiàn)在則是會考慮很多東西。
比如如果你不去支持,那么以后引進的人也會少了,比如既然有完整版,那么大銀幕也可以當作別樣的體驗等等。
我們就像是被公司領(lǐng)導說服了的小員工,逐漸也就相信了“公司利益為重”(大局觀)這件事。
如此循環(huán)往復的話,你真的還相信“明天會更好”嗎?
至少我抱有懷疑。
其實吧,這事我們完全可以一分為二來看。
引進當然是好的。
刪減也肯定是不好的。
兩者并不沖突。
一些尺度性的刪減,在當下我們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但一些涉及到主題或表達的刪改,抱歉,我確實覺得不如不引進。
這本來就是很清楚明白的事。
而之所以我們對此爭論不休,其原因,其實是在于,這是一種“假裝的進步”。
看似很多電影都能看到了。
但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刪了多少秒,而在于到底刪了什么。
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們重新梳理。
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都沒變。
所謂刪減的核心原則,現(xiàn)在與以前一樣,依然是把觀眾當作一個個頭腦簡單的孩子來看——
好人必勝。
反派必死。
拒絕暴力。
禁止談性。
很簡單的一個例證就是,這樣的原則反哺到國產(chǎn)片里(這里帶來的結(jié)果更隱性),便讓我們的電影更注重那些表面的東西,比如情緒,比如話題,比如爽與不爽,而很少再注重刻畫一個個復雜的人,講述一個個觸動心靈,卻又發(fā)人深省的故事。
創(chuàng)作者從一開始,就有了規(guī)避意識。
而那些試圖去表達,試圖去突破禁區(qū)的導演,連帶著那些作品,都已隱入塵煙了。
所以怎么說呢?
每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再次想起《天堂電影院》,那個讓人淚流滿面的結(jié)局。
當小男孩長大。
他把放映師大叔留給自己的,那些從電影里剪下來的膠卷重新拼起來,在電影院里重復播放。
他看著那些浪漫的接吻、張揚的裸露,潸然淚下……
每次看這個結(jié)局時,我們都會感動于那些遺失的天性,會認為這是電影生命力的源泉。
所有的刪減,終將重見天日。
可我又忽然想起——
四年前,這部講述刪減的電影在國內(nèi)上映時,也遭遇了6處將近1分鐘的刪減。
你又能怎么辦呢?
至少對我來說,現(xiàn)在能做的,也只有在這里嘮叨兩句罷了。
然后,等待下一次的刪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