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惠州就有橋東,有橋東才有惠州?!碧岬交葜輼驏|,就繞不開水東街——它東連惠新西街、接水東南路,西通東新橋,滿是地道“惠州味”。這條街雖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曾一度被毀,卻仍承載著惠州兩千多年的歷史,也裝著無數(shù)惠州人的回憶:家長里短的煙火氣、代代變遷的生活印記,都與它緊緊相連。所以,我來惠州惠城游玩,水東街必然是行程中的一站。
珊姐姐沿著古城墻走濱江路,過了東新橋,先逛了合江樓,接著就到了水東街。水東街的位置特別好,正處在惠州東江和西枝江的交匯處,江面又寬又開闊。東新橋橫跨在江面上,橋的東邊就是當年惠州的“旺地”——水東街。
惠州歷史上有“一街挑兩城”的說法,“兩城”是指惠州府城和歸善縣城,“一街”就是水東街。它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全長730米,寬14到18米。東邊連著惠新西街,能直通歸善縣衙;西邊接東新橋,和舊時的惠州府城隔江相對。整條街以水東東路為中心,往南北延伸出好多小街道,形成了像魚骨一樣的布局,現(xiàn)在還保留著十條傳統(tǒng)街巷,街邊都是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如今的水東街人來人往,商鋪攤檔擠得滿滿當當,特別熱鬧。不過我來這兒,更想找找藏在這兒的歷史和屬于這里的老故事。
東新橋位于東江與西枝江交匯處,毗鄰惠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商業(yè)最繁忙的航運碼頭。憑借這一先天地理優(yōu)勢,清末民初的水東街聚集了惠州幾乎所有工商業(yè),成為當?shù)赜忻摹巴亍薄?/strong>1928年改造后,水東街騎樓群初具規(guī)模,吸引了大量商旅,客棧、商店、銀樓等各類店鋪紛紛入駐。當時街上人流密集、貨物豐富,部分商鋪通宵營業(yè),鼎盛時期商號數(shù)量達上百家。
抗日戰(zhàn)爭初期,日軍侵襲惠州,燒毀水東街二百余間騎樓店鋪,大半街道被毀;1941年這里再遭日軍破壞,從此走向衰落。直至抗戰(zhàn)勝利后,惠州各商號陸續(xù)復業(yè),水東街才逐步恢復往日繁華。
從合江樓轉(zhuǎn)進水東街,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根方形尖頂?shù)氖?/strong>上面刻著“水東街”三個大字。街道兩旁是嶄新的仿古建筑,灰白配色,房屋整整齊齊,還設了不少新潮的打卡點,現(xiàn)代商業(yè)味兒很濃——青磚灰瓦之間,燈紅酒綠的商鋪格外惹眼,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逛。白天看,連綿的騎樓讓人目不暇接;到了晚上,霓虹燈一亮,整條街又變得流光溢彩。
從白天到夜晚,我最愛看水東街上的顏色:紅得鮮亮,綠得嬌嫩,黃得晃眼,藍得純粹,白得耀眼……這些色彩在街上流動著,像一條花河,又像波光閃閃的彩色海洋。還有哪些年輕人,臉上掛著笑,穿的衣服都很時髦,每一身看著都像精致的藝術(shù)品。
不過再往前走一點,就隔著一條街,景象卻大不一樣了。這兒基本還保持著原來的老樣子,街邊全是雜貨店、香燭行、中藥鋪、婚嫁用品店這些老鋪子,滿是生活氣息,更像老惠州人記憶里的“水東街”。站在這些古舊的騎樓前,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歷經(jīng)的滄桑。
傳統(tǒng)騎樓商業(yè)區(qū)仍延續(xù)著其商貿(mào)功能,只是古時的金鋪、布行、煙館、商號都已煙消云散,獨剩一些鮮花香燭店、生活用品店、五金店、藥鋪還在頑強抗爭著。,水東街兩江合抱,因水而發(fā)展,見證了惠州古代、近代工商業(yè)興起,同時也見證那段讓人悲痛的抗戰(zhàn)歷史,如今,時過境遷,以水東街形成“一街挑兩城”的古城格局仍保持著舊時的街巷肌理,同時也為惠州留下了文脈豐富的歷史遺存。卻形象記錄了惠州從一個古老的城鎮(zhèn)發(fā)展為繁華都市的故事,為這座城市留住記憶,展望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