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河北淶源,盛意殷勤的慰勞站。 沙飛攝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這是一首在抗日根據地廣為流傳的擁軍民歌。
在物資極度匱乏、敵人嚴密封鎖的艱苦歲月中,廣大根據地群眾節(jié)衣縮食、傾盡所有,以最樸素的行動支持八路軍抗戰(zhàn)。他們有的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封鎖、肩扛背馱將糧食送往前線;有的夜以繼日挑燈趕制,一針一線縫制軍衣軍鞋;有的獻出多年積蓄,供應軍用……他們,用一切所能,詮釋了軍民之間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魚水深情。
62萬人次參與冀中大運糧
1941年開春的一天,夜幕降臨,深澤縣鐵桿鎮(zhèn)后馬里村村民趙小柱、李慶周、趙文全,目不轉睛地盯著平漢鐵路上的風吹草動。
和他們在一起的,是一支2萬多人的運糧隊伍。隊伍中每個人的肩頭上都鼓起一個又粗又圓的布袋,有偏在一個肩頭上的,有兩頭耷拉在脖子上的,每條布袋里裝的是40斤小米。
翻開《冀中人民抗日斗爭文集》,一篇回憶向鐵路西背送公糧的文章,氣氛緊張得讓人挪不開眼睛。
當時,這支運糧隊伍就在被日本人視為交通大動脈的平漢鐵路東側,他們面前的“護路溝”足有兩丈深、兩丈寬,每隔1公里左右就設有崗樓,裝甲車不斷地在鐵路上來回巡邏。而這支運糧隊伍要做的,是擇機跨越鐵路,狂奔幾十里趕到目的地卸下糧食,確保前線不斷糧。
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冀中大運糧。
“作為最早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創(chuàng)建之初,就面臨著孤懸敵后、幾乎得不到任何物資接濟的問題?!焙颖笔∥h史研究室副主任閻麗介紹,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成立后,部隊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吃糧問題,始終是邊區(qū)政府最為關心的一件大事。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zhàn),根據地人民與子弟兵共克時艱。即便自家生活困頓,百姓們仍節(jié)衣縮食,千方百計優(yōu)先保障公糧上繳。許多特別貧困的村莊主動組織墾荒團,開墾荒地以增加糧食產量,將收獲的糧食無私支援抗戰(zhàn)。同時,如何協(xié)助部隊完成這些糧食和各類軍需物資的運送,更是另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
開始于1940年的冀中大運糧,就是在極端艱難條件下老百姓的一場巨大貢獻。
“1939年,晉察冀邊區(qū)遭遇特大水災,這讓地處山區(qū)、軍政人員較多的北岳區(qū)出現(xiàn)了糧食供應緊張的局面,到1940年發(fā)展得更為嚴重?!遍慃惤榻B,而冀中區(qū)因為大部分是平原,在水災后恢復較快,為幫助北岳區(qū)渡過困難,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決定將冀中平原的糧食向西部山區(qū)調劑。
北岳區(qū)山地是平原的后方堡壘,冀中區(qū)和北岳區(qū)是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兩部分。但是在兩區(qū)之間,縱貫著一條平漢鐵路,有敵人的重兵把守。只有通過敵人這條封鎖線,才能實現(xiàn)邊區(qū)的東糧西調任務。
“在日軍嚴密封鎖的高壓環(huán)境下,在邊區(qū)運輸工具極為簡陋的艱苦條件下,廣大民兵和群眾硬是依靠人背肩扛、畜力拉馱這種最原始的方式,跨越重重險阻,建成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沖不垮的鋼鐵運輸線?!遍慃惤榻B。
據統(tǒng)計,從1940年7月到1941年4月底,參與冀中大運糧的民兵和群眾達62萬人次,車拉肩扛運送了2000萬斤軍糧,其中160余人為運糧獻出了生命。大運糧極大地改變了邊區(qū)的物質條件,保證了主力部隊的行動,也為百團大戰(zhàn)提供了糧食保證。
“邊區(qū)群眾展現(xiàn)出驚人勇氣和犧牲精神,毅然肩負起保障軍需運輸?shù)那рx重擔?!遍慃愓f。
一針一線連夜趕做軍衣軍鞋
“高街鞋不平常,密針緝鞋口,鞋底五十行,底大幫兒小,對對斤二兩,前五行,后四行,腰里密密納三行,幫兒納得真是稠,又可腳又耐穿,誰人穿了都說沾?!?月21日,望著晉察冀邊區(qū)革命紀念館珍藏的一雙鞋底厚實、針腳密實的黑布鞋,紀念館資料科科長栗靜唱起了這首歌謠。
這雙鞋又稱“高街鞋”,由抗戰(zhàn)時期阜平縣高街村婦女所制作,因工藝精湛、結實跟腳而遠近聞名,文藝工作者還為此譜寫了歌謠《高街鞋》。
“抗戰(zhàn)時期,由于環(huán)境的殘酷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八路軍部隊最初沒有被服廠,成千上萬套軍裝、軍鞋、軍襪,都靠婦救會發(fā)動婦女動手做出來?!崩蹯o說,當時,縫制軍衣軍鞋的任務大部分先是由各級政府向各級婦救會下達。常常是任務一到村里,婦女們便爭先恐后領任務,連夜趕做軍衣、軍鞋。有的婦女因帶孩子家務多,就一連幾個通宵不睡覺,有的只顧做軍裝,數(shù)九寒天還沒讓孩子穿上棉衣。
每次任務完成后,這些軍鞋軍衣便由村、區(qū)婦救會主任帶隊,挑著擔子,套上大車,送到縣城再送往前線。
一針一線,看似平凡,卻織就了支前路上的壯舉,留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撼的數(shù)字。
根據一份刊登在《晉察冀日報》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冀中婦救會1940年動員完成的軍鞋達126244雙、襪子16599雙、單衣103818件、背包3316個、彈袋10236個……這些數(shù)字只是廣大婦女縫制軍需物資的冰山一角。
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婦女們白天要參加農業(yè)生產,這些任務大多是熬夜完成的。白洋淀一帶流傳的一首漁歌中有“媽媽燈下做軍裝”內容,正是這一時期廣大婦女挑燈夜戰(zhàn)、默默奉獻的真實寫照。
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趕制這些支前物資不僅極為勞累,還常常伴隨著生命危險。敵人會不定時對邊區(qū)內的村莊進行“掃蕩”,如在家中被搜出軍衣軍鞋等物資,會被判處“私通八路”的罪名。
但即便面對這樣的危險,邊區(qū)婦女們不僅堅定地承擔起這項任務,更以極高的標準嚴格要求每一針每一線。
在平山縣下盤松村,“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帶領全村婦女每年要交百余套軍衣、百余雙軍鞋。軍鞋底厚幫實,足有一斤二兩重,軍鞋質量在當?shù)卮遄又心昴昱诺谝弧?/p>
這樣的成績,來自戎冠秀的高標準。婦女們交上來的軍鞋,每雙都要過秤。做出來的軍衣,單衣要用雙線縫,倒勾針;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勻,更保暖。
為此,她還自學種植棉花,牽頭成立墾荒團,帶領全村婦女學習紡線織布,用自己種出的棉花、紡出的布,做出一批又一批軍衣、軍鞋,源源不斷支援前線。
一雙雙軍鞋、一件件軍衣,承載著人民群眾與子弟兵的患難深情。它們不僅是抗戰(zhàn)時期重要的軍需物資,更是人民戰(zhàn)爭偉大力量最真實的見證。
挖出積存的800斤銅錢捐作軍用
“為了國家民族將你那所珍愛的古銅制錢慷慨輸捐,貢獻于光榮的抗戰(zhàn)事業(yè),實使我邊區(qū)子弟兵敬仰萬分……”在晉察冀邊區(qū)革命紀念館,有這樣一份泛黃的邀請函,邀請函是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寫給阜平本地人李盛蘭的,信中說軍區(qū)司令部特為他“粗備菜飯”,邀他前來赴宴。
“李盛蘭應邀前往,在司令部吃了一頓清湯清水的涼湯面?!备菲綒v史學者張曙紅說,一位普通百姓受到如此禮遇,是因為他的大義之舉。
1944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緊要關頭,阜平縣境內的兵工廠做子彈用的銅出現(xiàn)極度緊缺。晉察冀邊區(qū)政府號召百姓獻出自家的廢銅碎鐵。
得知這個情況后,50多歲的李盛蘭召集家人說:“現(xiàn)在國家需要,咱就將咱家積累下來的銅錢捐出去獻給八路軍吧!”
“那可是咱多年的積存??!”面對家人的顧慮,李盛蘭耐心講解局勢之重、大義之切,最終說服了全家人。
他挖出地下的壇子,取出銅錢過了秤,整整有800斤。李盛蘭將它們用幾個棉布袋裝上又附上一封信,便找?guī)讉€年輕人抬著送到軍區(qū)機關。
晉察冀軍區(qū)領導收到信后,無不為李盛蘭毀家紓難之舉感動。除在全軍區(qū)廣泛宣傳外,還專門設宴招待他,以表誠摯謝意。區(qū)政府干部還敲鑼打鼓,給他家門上掛了一塊“抗日模范”的牌匾。1944年8月22日,《晉察冀日報》對此事刊發(fā)報道,盛贊李盛蘭的愛國之舉。
“抗戰(zhàn)時期,根據地人民不僅踴躍參軍、捐軀報國,也在物資保障方面作出巨大貢獻?!睆埵锛t介紹,在為前線獻金和慰勞的各類運動中,根據地群眾依據自身實際情況,自愿捐錢捐物,從田地房屋、祖?zhèn)髡鋵?、金銀首飾,到一把紅棗、幾個雞蛋,這些物資不論價值大小,都凝聚著老百姓的心血和對八路軍的擁護,是他們力所能及范圍內最真誠的奉獻。
在1941年2月4日的《晉察冀日報》上,詳細刊載了冀中婦救會1940年的物力動員成績單。清單中不僅列有鞋、襪、單衣、手巾、口罩、背包等大批縫制軍需品,更逐一記錄了群眾捐出的日常生活物資:掛面5551斤、首飾878.2斤、銅14811斤、鐵1164251斤、錫2710斤、點心4796斤、肉2231斤、菜22821斤、燒餅73635個、梨子43950斤、干柴5220斤、包子37880斤、糖27斤、粽子2112個……這一串串數(shù)字背后,是普通百姓省吃儉用擠出的物資,是他們默默支援的見證。
在抗戰(zhàn)極端困苦的歲月里,敵后根據地群眾對八路軍的支援,如同一個巨大而可靠的供給部,保障了部隊的基本所需,成為八路軍最終贏得勝利的重要支柱。(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相關
抗日烽火中的“她”力量
抗戰(zhàn)時期,根據地廣大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逐漸成長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解放的不可忽視的“她”力量。
在大部分青壯年男性奔赴抗日前線后,根據地婦女默默堅守后方,挑起生產重擔。
戰(zhàn)爭年代,日軍對根據地進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和瘋狂掠奪,加上天災、疾病的流行,邊區(qū)農業(yè)生產十分艱難,群眾的生活很是困苦。廣大婦女響應政府號召開展生產自救,除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外,還大力開展紡織、編織、養(yǎng)蠶、飼養(yǎng)家禽,以及挖煤、打柴、運輸?shù)雀睒I(yè)生產,很快便成為抗戰(zhàn)時期生產自救的主力軍。
抗日軍隊需要的衣服、被褥、鞋襪也都是由邊區(qū)婦女來承接制作。雖然后來部隊有了被服廠,解決了大部分干部戰(zhàn)士的衣被供應問題,但為戰(zhàn)士拆洗縫補、做鞋襪以及地方武裝的衣被鞋襪,仍由婦女來做。
護理傷病員,也是邊區(qū)婦女的一項主要工作。戰(zhàn)斗中,傷病員不能及時轉到醫(yī)療隊是常有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根據地婦女便馬上組織起來,對傷病員進行精心護理,如擦洗血跡、上藥包扎、喂水喂飯等。不少婦女為了掩護干部和傷病員遭到日軍的毒打,甚至犧牲自己或兒女的生命。
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們送親人參軍。為了保證兵源,在擴兵動員大會上,廣大婦女敲鑼打鼓,開大會送親人上戰(zhàn)場,涌現(xiàn)出許多送郎隊、送哥隊、送兒隊和模范妻子、英雄母親,出現(xiàn)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的動人場面。
除了堅守后方,擁軍支前,還有許多婦女直接拿起武器,參軍參戰(zhàn),同許許多多男性一樣,勇敢地戰(zhàn)斗在抗日戰(zhàn)爭的第一線。
她們還經常冒著生命危險,通過化裝、認親等機智巧妙的辦法,避開敵人崗哨的盤查搜索,穿過封鎖線送信、偵察敵情或者掩護干部和戰(zhàn)士。
抗戰(zhàn)烽火中,婦女們用女性特有的堅韌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書寫著感人至深的動人篇章。
文/河北日報記者 周聰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