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中旬,河南省林州市振林街道李莊村,機器轟鳴塵土飛揚。這個城市邊緣的小村莊,終于等來拆遷改造,要與城市融為一體了。
在挖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把銹跡斑斑的大鍘刀,一看便不是普通的農具。施工隊請了村里的老人來辨認,沒想到年近80的老漢,只看了一眼便淚流滿面,激動地說:“就是它啊!找到它便能找到那口井,找到那些八路軍戰(zhàn)士的遺骨!”
果然,根據(jù)老人所說,找到了一口廢井,在里面發(fā)現(xiàn)大量遺骨。
經(jīng)過抽絲剝繭的層層調研,這口廢井,竟成為一個抗日名將,投敵叛國的鐵證--------
抗日名將
這位走上漢奸歧途的“抗日名將”,便是龐炳勛。
1879年,龐炳勛出生于河北新河縣,他的父親,是個教書的秀才。教書再加上家里的幾畝薄田,聽上去還行,但因為兄弟姐妹多,又早早沒了母親,因此家境非常窮苦。
龐炳勛
因為有父親的便利條件,他讀了幾年私塾。趁著清廷氣數(shù)未盡,投筆從戎參加了清軍,期間上了東北測繪學堂,出來便到清軍第三鎮(zhèn),做了一名測量官。
按說是有了安穩(wěn)工作,但很快辛亥革命疾風驟起,他因為參加過同盟會,被清軍開除,只能回家鄉(xiāng)做小生意度日。
一直到41歲,因為在家鄉(xiāng)實在過不下去,龐炳勛才第二次從軍。
彼時正逢上軍閥混戰(zhàn),直奉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等,一路走下來,龐炳勛的地位步步高升。到1931年接受改編時,他已經(jīng)是師長了。
41歲才才再次從軍,等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龐炳勛已經(jīng)年過半百了。雖然如此,“九一八”后,他也表現(xiàn)出了像年輕人一樣的熱血勇猛,1932年夏,龐炳勛便率部強烈要求抗日,還與宋哲元、張自忠等一起發(fā)表了請纓通電。
到1937年,龐炳勛已經(jīng)快60歲了,年紀大了,他非常想在山西過安生日子,為此還曾四處活動想辦法。但7月7日盧溝橋上一聲炮響,8月里,他便頂著似火的驕陽,率部奔赴了前線。
為了阻止日軍南下,龐炳勛在滄縣北,與日軍血戰(zhàn)了7個晝夜。
1938年臺兒莊會戰(zhàn),龐炳勛率部參戰(zhàn)守衛(wèi)臨沂,在一片火海中,硬是守住了陣地。不久后徐州失守,龐炳勛所部,因為打仗損失慘重,撤退時又陷入日軍的重重包圍,激戰(zhàn)數(shù)日,他們殺出了一條血路突圍。
以花甲高齡與日軍血戰(zhàn)數(shù)年,而且他早在30年前,便在戰(zhàn)爭中被炸傷過一條腿,不能正常走路,被人戲稱為“龐瘸子”。因此當時的龐炳勛,稱得上是抗日名將大英雄,但一件事的發(fā)生,卻令他晚節(jié)不保。
年紀越來越大,戰(zhàn)爭卻遲遲不能結束,龐炳勛便萌生了退意。從1941年起,他曾三次提出辭職,但因為正是用人之際,所以蔣介石一直沒有批準。
1942年,龐炳勛開始率部退守太行山深處。日軍掃蕩時,他們躲進深山不出來,等掃蕩結束了,便下山進城,采買物資改善生活。就這樣,哪怕日軍反復掃蕩數(shù)十次,竟然也找不到他們的蹤跡。
本以為這樣,就能避開戰(zhàn)爭過安生日子,哪知他還是失算了。
1943年4月,日寇組織5萬大軍,又開始掃蕩太行山區(qū)。這本是尋常之事,但到了4月中旬,這5萬日軍,勢頭卻突然不對。他們兵分十幾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突然向龐炳勛部的方向而來,而且速度極快目的明確。
龐炳勛得到消息后,立刻便下令拔營轉移,他腿腳不便,坐在大椅上前進指揮。但山路陡峭,何況還要抬著人,因此他們轉移較慢。
龐炳勛
4月29日,他們行進到了距離山西陵川24公里的九連窯。天要黑了,龐炳勛正要下令安營休息,突然槍炮聲起,一大群日軍竟圍了上來!
突遭伏擊陣腳大亂,戰(zhàn)斗打響后,坐在大椅上的龐炳勛,竟然沒人管了。后來他與當參謀的兒子龐慶振及兩個衛(wèi)士,躲到了山溝里。
到第二天,日軍退去,他的部隊也潰散得找不到了。看著茫茫太行山里,險峰環(huán)列峭壁連天,而且正是春季樹木茂盛,日軍怎么可能那么準確就打過來呢?除非,是被人給出賣了。
太行山
想到此,他的腦海中,突然就浮現(xiàn)出一個人的身影,對,一定是他!
被俘投敵
龐炳勛認為出賣他的叛徒,便是孫殿英。因為孫殿英劣跡斑斑,前兩日才傳出他被日軍圍困的消息,這又沒有后續(xù),有可能投敵了,還出賣了他。
孫殿英
龐炳勛猜得沒錯,就是孫殿英出賣了他。但他猜到也為時已晚,日軍還在大規(guī)模搜山,他又腿腳不便手上無兵,突圍逃跑都不可能,只能在一個山洞里先躲藏起來。
數(shù)日后,孫殿英的秘書李國安,帶著一群日軍來到山東里,將龐炳勛逮捕了。
此時,龐炳勛的副手馬法五,還組織了百十人的敢死隊,摸進了包圍圈里準備營救他。結果幾日后,卻收到軍部的電令:龐與孫聯(lián)名通電叛國!
捏著手中的電報,馬法五淚流滿面,他跪在山坡上,聲音顫抖:“老師,你可是抗日名將??!”
龐炳勛一生幾異其主,所有名譽,都是抗戰(zhàn)那幾年打出來的。后期他一直避戰(zhàn),就是想保住名節(jié)完美落幕,卻沒成想,還是晚節(jié)不保。
投降后,自然要為日軍賣命。日軍將龐部與孫部,都派去了河南北部,他們盤踞在安陽林縣(今林州市),就地建立起日偽政權。
林縣位于太行山東麓。自1940年6月起,太行軍區(qū)成立,八路軍便活躍在大山之中,與日軍打游擊。龐炳勛與孫殿英到來后,便率部協(xié)助日軍掃蕩,不但抓丁搶糧,更與八路軍兵戈相向。
1943年7月,日偽軍計劃13日到林北縣姚村一帶掃蕩,這個計劃,被八路軍知曉。為了給這幫二鬼子以迎頭痛擊,林北縣的獨立營一部出動,駐扎在河順鎮(zhèn)的八路軍太行第五軍分區(qū)三十四團,也派了一個排配合作戰(zhàn)。
7月14日夜里,當三十四團的戰(zhàn)士們,正趁著夜色埋雷時,被特務告密。龐炳勛部的日偽軍,接到消息后,便率領大部人馬,將戰(zhàn)士們包圍了。
戰(zhàn)斗打響!一共41名戰(zhàn)士,當場便犧牲了4個,剩下的37人,則全部被捕。
而林州市振林街道的李莊村,當時是縣城西的李家莊,正是日偽軍的駐地。15日一早,這37名八路軍,便被押解回李家莊。
在押解的路上,途經(jīng)北陵陽橋時,一名叫楊計來的班長,趁機跳橋逃生了。
李家莊的村東南方,有一眼30米深的活水井,這是乾隆年間便打出來的。這36名八路軍被押回李家村后,便被日偽軍在這所水井旁,用鍘刀砍下了腦袋,遺體被扔進水井中。
當時的慘狀,許多村民都親眼所見。他們中有些人是躲在自己家里從門縫里看到的,還有一些壯勞力,則是被抓去干活。
一位曾目睹過的少年馬夫說:“那些戰(zhàn)士都很年輕,雙手被反綁,不知是被打還是戰(zhàn)斗造成的,許多人身上有傷-----”
有位婦女則說:“那鍘刀鍘頭的聲音,像鈍刀砍柴,很沉悶----”
從此后,這口井便被稱為“八路井”。八路井的歷史,也在村子里代代流傳,每到祭祀節(jié)日,附近村民,都會前來吊唁。
但多年以后,隨著老一代逐漸離去,這口井也就慢慢被人遺忘。
直到2010年11月,李莊城中村改造,計劃要在這口井的上面,蓋一座20多層的大樓。村里的老人,回憶起小時候聽過的八路井歷史,擔心毀壞烈士遺骨,這才開始尋找。
隨著鍘刀的發(fā)掘,八路井很快被找到,從中挖掘出,10個頭蓋骨及40余塊腿骨。36名戰(zhàn)士,其中應當是有十數(shù)人在別處遇害。
挖掘現(xiàn)場
曾經(jīng)人人稱頌的抗日名將大英雄,一朝投敵,竟成為日軍手中,刺向同胞的利刃,也著實可悲可嘆。
日本投降后,龐炳勛又去投了蔣介石,交出了手里已不足一個師的40軍,從此掛名虛閑,開始養(yǎng)老生活。1949年,他帶著姨太太和一雙兒女,跟著去了臺灣,與孫連仲合開餐廳度日,一直活到了85歲。
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節(jié)香。所有的晚節(jié)不保,不過是因為初心便不夠堅定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