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jīng)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眼下眼鏡市場可謂是“冰火兩重天”,6萬家店離場,年輕人配鏡卻兩極分化?
一邊是街角開了十幾年的眼鏡店悄然轉讓,新聞里說有6萬家店在這場寒冬中倒下;另一邊是朋友圈里,有人曬著剛從網(wǎng)上搶的“99元季度換”眼鏡,也有人秀著最新款的數(shù)千元設計師聯(lián)名鏡框。
一副眼鏡,怎么能既賣“白菜價”又賣“奢侈感”?低價與高奢、實用與炫耀,在這個小小的載體上撞出冰火兩重天。
如今年輕人的消費行為為何如此令人費解?究竟是他們的消費理念出現(xiàn)了轉變,還是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副眼鏡,兩個世界
從“白菜價”到“天花板”的割裂市場
今天的眼鏡市場,早已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戰(zhàn)場,而是兩個平行且互不干擾的“世界”。
一是“快消品”的世界,規(guī)則是極致性價比。
在這里,眼鏡早不是“戴好幾年”的醫(yī)療器械,而是像T恤、口紅一樣“季度換新”的快消品,線上品牌的“99元季度換鏡”服務,剛好戳中年輕人“換款搭衣服”的需求:今天穿衛(wèi)衣配黑框,明天穿裙子搭金屬細框,戴膩了就換,根本不糾結“能戴多久”。
打開小紅書搜“眼鏡穿搭”,幾百萬條筆記里全是“眼鏡搭妝容”的分享,這股快消化浪潮早就藏不住了。
這種低價模式能成,全靠互聯(lián)網(wǎng)戳破了成本貓膩。業(yè)內(nèi)人都知道:“30元鏡架,300元賣是講人情,600元賣是講行情”。
江蘇丹陽工廠直供的鏡架,出廠價才30元,到了傳統(tǒng)眼鏡店能翻20倍賣600元。現(xiàn)在工廠直接對接消費者,傳統(tǒng)店靠信息差賺錢的日子,自然就到頭了。
消費者用最低的價格,滿足最基礎的功能和最多變的需求。
與99元免運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動輒上萬的“天價”眼鏡。高端眼鏡店里,標價12萬元的玳瑁材質(zhì)鏡框,依然有其追隨者。
卡地亞、阿瑪尼等奢侈品牌,則巧妙地將眼鏡定位為年輕人觸手可及的“輕奢入門券”,滿足的是身份象征的需求。
更讓傳統(tǒng)業(yè)者看不懂的,是年輕人對“設計”的狂熱買單。日本設計師奧山清行的聯(lián)名款,一副鏡框售價高達數(shù)千元,擁躉們卻心甘情愿,只因其“獨一無二的設計”。
25歲的消費者莎莎,就曾為一副設計獨特的“可折疊墨鏡”高價買單。她購買的早已不是“看清楚”的功能,而是“便攜設計+獨特外觀”所帶來的個性化表達和社交滿足感。
在這兩個世界里,價格不再是唯一的度量衡。一副眼鏡的價值,被徹底解構和重塑。
“液態(tài)青年”登場:不是消費降級
是“按需分配”消費分級
要理解這種割裂,我們必須先理解這屆消費者的核心人格“液態(tài)青年”。
這個由招商銀行信用卡提出的概念,精準地描繪了Z世代的消費形態(tài):像液體一樣,可以適應任何形狀的容器,行為靈活多變,不拘一格。
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搶一張9.9元的臨期護膚品券而精打細算,但在出席重要場合時,也愿意花費數(shù)千元購置一套得體的西裝。
這種“液態(tài)”特質(zhì),在配鏡行為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他們的一面,是冷靜到極致的“理性算計者”。數(shù)據(jù)顯示,41%的年輕人購物時會在全網(wǎng)比價,19.3%的人甚至會進行多平臺交叉比價。
2024年中國折扣零售市場增長8.2%,僅奧萊銷售額就達2390億元,正是這股“極致性價比”追求的有力證明。
對于眼鏡的“視力矯正”這一基礎功能,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99元的線上款,因為在他們看來,為這部分功能支付更多溢價是“不劃算的”。
他們的另一面,又是沖動狂熱的“為愛發(fā)電者”。Z世代是前所未有的愿意為興趣和身份認同付費的群體。
心理學上的“needforclosure”(閉合需求)可以解釋為何有人會為了集齊盲盒的稀有款而買下三四十個。
這種為“擁有感”和“獨特性”支付高額情感溢價的心理,同樣可以無縫遷移到眼鏡消費上。一副設計師款眼鏡,對他們而言,就如同一個稀有款盲盒,代表的是品味、圈層和自我獎賞。
所以,這根本不是消費降級,也不是精神分裂,是一場清醒的、主動的“消費分級”和“資源按需分配”。
當眼鏡只是滿足功能需求時,它就應該便宜;當它承載了社交、悅己和身份認同的需求時,它就值得昂貴。
眼鏡的“三重分裂”
從醫(yī)療器械到社交貨幣的身份變遷
在這套新邏輯的支配下,眼鏡的身份發(fā)生了深刻的“三重分裂”。
第一重分裂:功能屬性的分裂。
眼鏡正從一個“必須用”的半永久性醫(yī)療器械,分裂成一個“可以隨時換”的99元快消品。它的更換頻率和決策邏輯,正在無限趨近于T恤和口紅,核心是時尚搭配,而非功能耐用。
說功能屬性的分裂是“眼鏡從‘用多久’到‘好不好看’”的形態(tài)變革,那第二重“社交屬性的分裂”,則是眼鏡從“想遮掩”到“主動曬”的價值反轉。
第二重分裂:社交屬性的分裂。
曾幾何時,眼鏡可能是“書呆子”的刻板印象,是人們想要遮掩的東西。如今,它徹底反轉,成為一種“可曬”的社交貨幣和身份標簽。莎莎那副可折疊墨鏡,因其獨特的設計,在小紅書上可以輕松成為分享熱點。
一副設計獨特的眼鏡,不僅能提升個人形象,更能在社交場合中為你贏得矚目與討論,這已成為當代年輕人重要的時尚消費動因。
第三重分裂:心理屬性的分裂。
這也是最深刻的分裂。它體現(xiàn)了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權力反轉。
在常規(guī)眼鏡門店中,消費者往往面臨大量專業(yè)概念的困擾,諸如"防疲勞涂層""非球形透鏡"等術語令人應接不暇。
商家利用這種信息差,制造一種“技術崇拜”,讓你陷入“雖然聽不懂,但感覺很厲害,貴總有貴的道理”的心理壓迫中,從而不敢質(zhì)疑其高昂定價。
在新消費模式下,邏輯完全變了。年輕人購買一副IP聯(lián)名鏡框,就像購買泡泡瑪特的限量款一樣。他們支付的溢價,是為獲得圈層歸屬感,為“為愛發(fā)電”的心理滿足。
這種消費是主動、愉悅的,是被清晰的文化符號、情感價值所驅動的。
“心價比”VS“性價比”
看懂了消費者的“三重分裂”,那6萬家眼鏡店的倒閉潮,根本原因便昭然若揭。
它們并非死于電商沖擊,而是死于自身的“不上不下”。它們既無法提供線上渠道那樣極致的性價比,也無法像設計師品牌那樣提供足夠的情感和體驗溢價。
它們試圖用一套模糊的話術(如“鏡片都選蔡司了,鏡框不能差”)來捆綁消費,用虛高的技術溢價(如成本幾十元的防藍光鏡片賣上千元)來維持利潤,結果就是被兩頭發(fā)力的消費者同時拋棄。
當?shù)り柕墓S直營店,把“蔡司鏡片出廠價僅為終端售價三分之一”的秘密公之于眾時,這個基于信息差的舊世界便徹底崩塌了。
在新世界里,唯一的通行證,叫作“心價比”,即心理價值感知度。一件商品值不值,不再僅由“性能/價格”決定,是由“我感知到的價值/我付出的成本”決定。
這個價值,可以是情緒價值、社交價值,也可以是審美價值。
當代青年的“精神分裂”式消費,并非非理性,恰恰相反,它是一種在信息爆炸、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時代里,進化出的最高效的生存策略。
他們像一個精密的中央處理器,在不同場景下調(diào)用不同的決策程序,冷靜地在“功能自我”和“情感自我”之間切換角色。
一副眼鏡的變遷史,就是一部中國消費市場的變革史。它宣告了那個試圖用一種產(chǎn)品、一套話術滿足所有人的“中間地帶”的死亡。
對于所有從業(yè)者而言,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讀懂了“液態(tài)青年”,理解了“心價比”,你才能拿到通往未來商業(yè)世界的門票。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發(fā)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