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宇,又帶著熱度來了。
綜藝《我家那閨女》新一期播出,馬天宇的農場成了熱門話題。
誰也沒想到,曾經唱著《該死的溫柔》的美少年,39歲歸來,已成老農。
馬天宇的百畝農場,藏在北京的郊區(qū)。
節(jié)目里說起他的100多畝田地,和300只雞,他自豪得仿佛得了什么“影帝大賞”。
為了形成多元化的養(yǎng)殖體系,農場里除了雞,還有羊、鵝、鴿子等禽畜。
每天光是雞蛋,就能撿個百來顆。
隨著鏡頭從動物轉向農作物,品類更是豐富到驚人。
玉米、豆角、西紅柿、辣椒、圓白菜、黃瓜、茄子……尋常餐桌上的食材,馬天宇的農場里一應俱全。
就連仙人掌、葫蘆這一類冷門瓜果,也被馬天宇養(yǎng)得碩果累累。
更特別的是,農場里還有一片開闊的景觀麥田,種滿了燕麥。
成熟后,可以直接現場收割,感受燕麥最原始的香味。
當大家以為明星開農場只是“噱頭”的時候,馬天宇早已經認認真真地把農場帶上了正軌。
為了實現環(huán)保和自給自足的目標,農場采用自循環(huán)體系。
這樣一來,禽畜的糞便可以用于堆肥,秸稈則用作飼料,形成一整個可持續(xù)生態(tài)系統(tǒng)。
節(jié)目里,馬天宇身穿白襯衫,擼起袖子彎腰拔草,和電視劇里男主角的精致模樣判若二人。
但隨著灶臺下柴火燃燒,鐵鍋冒出熱氣,這“炊煙裊裊”怎么不算另一種向往的生活呢?
回顧馬天宇近幾年的事業(yè)版圖,算得上是“淡出娛樂圈”。
一年只拍一部戲,其余時間就用來旅游和打理農場。
創(chuàng)辦農場的起因,還要從他在網上刷到的一則“假雞蛋”視頻說起,看著視頻里的人造雞蛋,他充滿了疑惑:
“不是不信誰,就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東西從哪兒來!
就這樣,他果斷承包了土地,買雞仔,搭雞籠。
如今,農場的雞蛋多到自己都吃不完,每天光是忙著給親朋好友送雞蛋都讓他不亦樂乎。
漸漸地,農場對馬天宇而言,儼然成了他的“心靈避難所”。
凌晨四點,他準時起床,開始喂雞、撿雞蛋。
吃過早飯,便投入到喂養(yǎng)禽畜,堆肥的日常農活之中。
整個上午,在雞舍和菜田里來回忙碌,澆水、翻地,內心無比富足。
到了傍晚,把雞趕回雞舍,他便安逸地坐在田埂上看夕陽余暉染紅整片田野。
晚飯是一天中最令人期待的時刻,柴火燒熱大鐵鍋,燉上現殺的雞。
金黃的餅子繞著鐵鍋貼上一圈,任誰看了都要流口水。
而這樣的時光,與那個小時候在山東農村長大的馬天宇漸漸重合。
小時候家里不富裕的他,跟著爺爺奶奶下地干活,靠挖野菜充饑,但那時候日子過得實在。
“那時候覺得土地最實在,你對它好,它就給你東西!
造農場正是馬天宇一步步找回“實在”的方式。
人只有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才有心力抵抗突如其來的焦慮。
多年來飽受娛樂圈競爭壓力的馬天宇,將在農場規(guī)律的生活視為自己對抗焦慮的良藥。
住在城市里,聽到隔壁鄰居開門都要躲起來的他,更喜歡對著農作物們說話,因為——
“它們不會突然喊你名字要簽名!
“混圈”這么多年,馬天宇也曾一度渴望名利。
只是回顧他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這些年,與名利隨行的“鬧劇”讓他不堪重壓。
今年年初,一場“耍大牌”的鬧劇把馬天宇頂上風口浪尖。
對此,馬天宇長文回應,全憑良心。
盡管這樣的負面新聞不是頭一遭,還是讓馬天宇徹底厭倦了人與人交往的虛偽。
那個在山東農村跟著奶奶撿麥穗的孩子,成了舞臺上的大明星,如今再一次選擇扎回土里。
“種地”本身并不令人上癮,而是那份“由自己決定生活節(jié)奏”的灑脫令人著迷。
因此,當網友紛紛評價他的農田日常是“社恐理想生活”時,他只覺得自己不過是找到了舒服的活法。
隨著夜幕降臨,農場也漸漸變得安靜。
馬天宇一個人站在田埂上,目送著朋友離去,身邊沒有助理和保鏢環(huán)繞,兩手一兜,清風拂面。
眼前他親手打造的小天地,沒有閃光燈,沒有掌聲,卻有一寸寸生長的踏實。
這一切,都很好地詮釋了他掛在農場門口的那句話:
“我的全部野心,就是自由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