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龍滿族自治縣,提起抗日英雄張書閣,老少皆知,家喻戶曉,他的事跡廣為傳頌。
1903年10月,張書閣生于青龍三星口鄉(xiāng)龍頭村張杖子一個貧寒家庭。伯父的支持讓他得以在本村私塾讀了兩年書。他天生熱心腸,荒年里寧肯家人忍饑挨餓,也要把僅存的幾升糧食分給斷炊的鄉(xiāng)親,深受鄉(xiāng)鄰敬重。
1933年,侵華日軍的鐵蹄踏入青龍,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目睹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張書閣胸中憂憤如焚。他被推為偽甲長后卻成了鄉(xiāng)親們的暗中保護(hù)者——悄悄抵制苛捐雜稅,替窮苦人說話。
1941年秋,地方干部品振霄、楊子忠深入龍頭村開展敵后游擊工作,張書閣的家成了他們的“地下堡壘”。他經(jīng)常冒險帶路送信,組織群眾“破交斷線”,如暗夜中的引路星火。次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以偽甲長身份作掩護(hù),成為秘密交通線上的關(guān)鍵一員。
1942年7月,一道緊急軍令在深夜送達(dá):3天內(nèi)籌糧3000斤、鞋襪50雙,藏于洞子溝。敵特如網(wǎng),籌糧無異于刀尖行走。張書閣卻只對通訊員留下一句:“告訴馬隊長,我一定按時送到!”黑夜中他找到支部委員陳福興共謀良策。次日,他借征集“義倉糧”之名走村串戶,明攤糧,暗收鞋襪,機(jī)警避開特務(wù)耳目。短短三日,物資齊備,悄悄送達(dá)洞子溝,解了部隊燃眉之急。
1943年10月13日,龍王廟敵偽召集沿路甲長,嚴(yán)令“戒備”,保護(hù)好途經(jīng)龍頭的日軍運(yùn)輸隊。散會后,張書閣拖著生瘡的右腿,忍著鉆心疼痛,疾步尋到接頭人:“八路軍就駐扎在歪頂溝!這是一個截?fù)袅紮C(jī),我親自去報信!”他路過家門未入,妻子喚他吃飯,他只丟下一句“急事”便消失在夜幕中。
當(dāng)夜,張書閣與部隊指揮員共商伏擊之計。14日午夜,八路軍潛伏于歹毒嶺五里公路兩側(cè)。15日拂曉,日軍119輛大車逶迤而來,隨著三聲槍響,霎時彈雨傾瀉,殺聲震天。僅一小時激戰(zhàn),殲敵33名,俘敵50余人,繳獲大批軍火、糧食、布匹等。待敵援軍踉蹌而至,我軍早已隱入青山,唯余幾十具敵尸與死騾馬狼藉于道。
慘敗后的日寇如瘋獸般搜捕“告密者”。10月18日晨,特務(wù)頭子范子和率人直撲張書閣家。張書閣被堵在屋內(nèi),未及答話,便被毒打捆綁拖走。
在龍王廟警察署,偽署長趙輔臣假意籠絡(luò),張書閣冷眼相對??嵝探吁喽痢け蕹榱焉碥|,香火灼燒胸膛,辣椒水混著煤油灌入咽喉……他幾度昏死又被冷水潑醒,始終只有三個字:“不知道!”敵人氣急敗壞,竟用繩索將他拴于馬后拖行。血肉模糊的他被扔回監(jiān)牢時早已不省人事。
1943年底,因叛徒出賣,敵人確知張書閣共產(chǎn)黨員身份。當(dāng)妻子含淚探監(jiān)送衣,他平靜訣別:“敵人要下毒手了。記住,我是共產(chǎn)黨員!敵人長不了!帶好孩子……”
1944年1月25日寒夜,槍聲撕裂黑暗。年僅41歲的張書閣倒下了,他的名字化作青龍河畔一座不朽豐碑,精神如青龍河水奔涌不息。
記者手記:
銘記先烈 堅守信仰
踏上青龍的土地,追尋張書閣烈士的足跡,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在三星口一帶,提起張書閣的名字,鄉(xiāng)親們眼中依然閃爍著敬仰與痛惜。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他如何在敵偽眼皮底下巧妙籌糧,如何拖著生瘡的腿冒死報信,如何在酷刑下咬緊牙關(guān)只字不吐……無不令人動容。
他留給妻子的最后囑托:“我是共產(chǎn)黨員!敵人長不了!”信念穿透黑暗,他誓死不屈的事跡,化作一座豐碑在青龍河畔巍然矗立。英雄從未遠(yuǎn)去,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山河,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堅韌的脊梁。記錄他,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傳承那份在至暗時刻依然堅守信仰、甘為星火的赤誠。
來源:青龍報道
責(zé)任編輯:果依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