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糾結:明明到了衛(wèi)生間,卻在蹲坑和馬桶之間遲遲做不了選擇?小區(qū)新裝修的衛(wèi)生間,總是被親戚們評價“馬桶舒適,蹲坑衛(wèi)生”;外出旅行,看到公廁里混搭著兩種“坐騎”,有人不假思索選了蹲坑,也有人習慣性直接馬桶。家里的老人說用馬桶傷腿,年輕人卻說蹲坑腰累。甚至經常能聽到“蹲的能拉干凈,坐的舒服省力”這樣截然相反的理由。
這場圍繞廁所的問題,已經鬧得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撲朔迷離,到底哪種方式最利健康?有沒有權威答案?其實,這背后還真有科學道理,別等拉肚子、便秘、膝關節(jié)痛全來了才后悔沒選對。
聽說專門有醫(yī)院醫(yī)生為這個問題出過權威解讀,網友們還各有吐槽。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關乎每天身體舒適度甚至大腸健康的事——讓“如廁方式之爭”不再模糊。
你先回憶一下自己上廁所的常態(tài),是一坐到底,手機不離手?還是蹲下去一氣呵成,不耽誤事?其實,蹲坑和馬桶到底哪個好,這事可不僅僅是個人習慣那么簡單。腸道能否通暢、筋骨會不會“報廢”、細菌感染風險高不高,后面全有學問。
很多過去的說法認為,“蹲著上廁所更省力,拉得更干凈”,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有醫(yī)學專家說,“現(xiàn)代馬桶有利關節(jié)健康患腸道疾病風險小”。這兩種聲音,看上去都有道理,實則各有局限。我們接下來梳理下靠譜的科學依據,爭取讓你心里有數。
排便方式和健康,真的有差距嗎?
其實,咱們的排便姿勢,直接影響直腸和肛門之間的‘角度’,這叫“肛直角”。蹲坑時,大腿幾乎貼著肚子,肛直角隨之增大,直腸基本處于‘開放式’排空路徑。坐在馬桶上,肛直角較小,排便“通道”有更多拐彎,便便往下走的時候阻力大點。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消化科公開資料顯示,蹲位可讓肛直角從90°增加到120°左右,排便壓力小。對應的是,蹲著時拉得利索,費勁時間少。哈佛醫(yī)學院也有相似結論,蹲著解大便更貼合人體進化初衷。
那是不是說,馬桶“全軍覆沒”了?其實沒那么簡單。
蹲坑、馬桶,各自的優(yōu)與劣
蹲坑的優(yōu)勢:直腸通道瞬間打開,排便往往很順暢,能降低“解不干凈”的概率,對便秘、痔瘡患者較友好 ;理論上免接觸(不用與座圈直接接觸),衛(wèi)生感更強,降低部分感染風險; 腳和腿部肌肉同時受力,對年輕人來說負擔不大;蹲坑的短板:長時間下蹲,容易導致下肢供血障礙,出現(xiàn)腿麻、頭暈;老年人、孕婦、肥胖人群、膝蓋有傷痛的人用起來比較吃力,容易摔倒 ;公共廁所衛(wèi)生情況參差,易有異味,清潔成本大;
馬桶的優(yōu)勢:舒適度高,全程坐姿,下肢省力,尤其適合老年人、孕婦、膝疾患者等群體 ;排便時間長也不會感到太疲勞,腿不會發(fā)麻 ;許多現(xiàn)代家庭、醫(yī)院普遍采用,便于無障礙改造;馬桶的風險:坐太久看手機,容易分散注意力延長排便,在肛門壓力高時誘發(fā)痔瘡;久坐、衛(wèi)生習慣不佳情形下,存在病菌交叉感染的風險;排便角度不如蹲姿流暢,有人反映大便“排不凈”
疾病風險和適用人群怎么選擇?
有專家建議——便秘、痔瘡以及希望一次性排空腸道的人群,更適合蹲位,但要避免時間過長,以免腿腳麻木。
而對骨關節(jié)病、膝關節(jié)手術/損傷、孕期、中老年人,推薦優(yōu)先選擇馬桶。附加一點,有條件可以在馬桶上踩個小凳,提升大腿與腹部夾角模擬蹲姿,有助于“肛直角”打開,達到類似蹲坑的順暢度。
此外,馬桶衛(wèi)生不可大意,公共衛(wèi)生間使用前可用消毒紙清潔座圈,減少病菌傳播。
有時候,習慣比理論更重要,出現(xiàn)身體明顯不適可以及時調整。如廁不宜用力過猛不宜久蹲久坐,大便不出來別勉強,飲水多吃蔬果通暢最好。
到底還要怎么選?最實際建議來了
個人健康狀況決定:年輕人、腿腳靈活的可以蹲坑,注重緩解便秘的也可適當采用;基礎疾病、孕婦、老年人、腿腳不靈活的,馬桶更友好;蹲坑時間太久、壓腿,易加重膝蓋損傷,馬桶坐著不宜“久待”,建議十分鐘內結束;衛(wèi)生角度:公共場合蹲坑略勝;家用勤清潔,馬桶也很安全;想要兩全其美,“坐馬桶·踩小凳”法值得一試。
關鍵不是選哪一個,而是用得對、及時調整、關注腸道信號,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