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50萬無人機戰(zhàn)士,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科幻電影里的臺詞?可這不是《黑鏡》,而是韓國國防部長親口宣布的計劃。安圭伯站在江原道的陸軍第36師,拍著胸口說,要讓全體官兵都能玩轉無人機,要讓無人機成為新戰(zhàn)術的核心。說得激情澎湃,可聽在外界耳朵里,卻帶著濃濃的焦慮味道。
為什么?因為韓國知道自己沒退路。無人機戰(zhàn)已經不是未來時,而是進行時。從俄烏戰(zhàn)場到中東沖突,無人機就是新一代“戰(zhàn)場AK-47”。便宜、靈活、成群結隊,一夜之間能讓傳統重裝武器變成笑話。韓國當然看到了,所以要一股腦砸下205億韓元,硬是把無人機塞進每一個兵的手里。
看似豪賭,實則心慌。別忘了,這個計劃的核心不是買多少無人機,而是要培養(yǎng)50萬會操縱無人機的士兵。換句話說,韓國準備把軍隊大半變成“兼職飛手”,人人考執(zhí)照,人人會飛。聽起來很勵志,但問題是:戰(zhàn)爭真能靠這種“大躍進”式培訓撐起來嗎?
細節(jié)一攤開,更顯尷尬。190億韓元用來買1.1萬多架無人機,分到50萬官兵手里,人均能摸幾次?剩下14億韓元培養(yǎng)專門教練,這點錢撐得起嗎?想象一下,一個軍隊的訓練場景:幾十個士兵排隊搶著摸一臺無人機,前面剛學會起飛,后面還沒輪到就要下課。結果最后拿到的不是戰(zhàn)斗經驗,而是一紙執(zhí)照。這要真上了戰(zhàn)場,有幾個人能頂用?
韓國為什么急著全民推無人機?因為傳統優(yōu)勢正在消失。坦克?在無人機面前成了活靶。艦艇?隨時可能被幾千美元的無人機炸穿。防空系統?再先進也防不住成群結隊的“蜂群”。韓國軍方心知肚明,靠買美制武器是死路,必須另辟蹊徑??上В麄冞x的路,更像是“全民刷分”,而不是技術突圍。
真正的無人機戰(zhàn)爭靠什么?靠芯片、靠算法、靠體系。不是靠每個士兵拿個遙控器比拼手速。烏克蘭前線已經證明,靠民用無人機改造能救急,但不能撐長期。你得有工業(yè)鏈支撐,有AI算法加持,有全域數據網絡打底。韓國這次喊出的“50萬無人機戰(zhàn)士”,說穿了是把焦慮轉化成口號。
更諷刺的是,他們強調要推動無人機零部件國產化,買教練機,讓士兵拿到執(zhí)照。聽上去很現代化,實際上像不像當年的“掃盲班”?人人識字不代表人人能寫詩,人人會飛無人機,更不代表能打勝仗。
從社會層面看,這個計劃還透出一種危險:當軍隊和民用市場大規(guī)模搶奪無人機,整個社會都會被卷進來。民用無人機價格會上漲,行業(yè)資源會被擠占。更別忘了,50萬人接受無人機培訓,意味著數十萬人未來退伍后會把這項技能帶回社會。是推動科技普及,還是引發(fā)管理混亂?沒人能保證。
韓國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是“震懾”,那50萬無人機兵確實聽起來嚇人。但真要打起來,這些“持證飛手”能不能在電磁干擾、火力封鎖下生存,是個大問號。戰(zhàn)爭不是模擬飛行考試,更不是考駕照。
韓國的尷尬在于,它明知道無人機是未來,但它沒掌握未來的鑰匙。芯片在美國,材料在別國,算法和體系差距還大。它能做的,只是把兵推到前線,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變通。說白了,50萬無人機戰(zhàn)士是戰(zhàn)略焦慮的產物,不是戰(zhàn)略優(yōu)勢的體現。
這一幕讓人想起冷戰(zhàn)時期的口號化動作:數字驚人,動作豪邁,但實效有限。歷史已經多次證明,真正決定戰(zhàn)場勝負的,不是“人頭數”,而是體系差。韓國如果不補上底層科技短板,再多的執(zhí)照飛手,也只是擺設。
當安圭伯豪言壯語時,或許沒想過一個畫面:戰(zhàn)場上,幾十個年輕士兵拿著無人機手柄,盯著屏幕,等待出擊。但對面可能是一波精準電磁壓制,所有無人機瞬間掉線。那一刻,50萬人是不是都成了“井底之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