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期
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1617年9月-1684年5月)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人。清朝初年名臣。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以明經(jīng)謁選吏部,授羅城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滴趿辏?667年)升任合州知州。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江南江西總督??滴醵辏?684年),奉命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死后遺物僅有破袍一件、鹽豉幾罐。其靈柩歸葬故里時,有數(shù)萬民眾步行二十里,在江邊伏地痛哭相送??滴醯燮评H自為他撰寫碑文,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為“清端”。
于成龍善于決獄,以執(zhí)法嚴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稱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龍三次被舉“卓異”,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成為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滴醯墼澲I道:“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史稱“閭巷誦其績,久而弗渝”。百姓呼為“于青天”,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 此外,他在直隸和兩江任職期間,曾組織編寫《畿輔通志》《江南通志》。 遺著有《于清端政書》等。
于成龍從明末政治腐敗、終致滅亡的教訓中,深感吏治的重要性。長期生活于下層社會,使他耳聞目睹了封建官僚的諸多丑行并深惡痛絕,于成龍從中認識到,作為統(tǒng)治階級,必須關(guān)注民情,肅清吏治,才能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 他指出:“國家之安危在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為此,他把用人行政當作己任,視之為“保邦致政之本”。這其中包含著深刻的民本思想是很深刻的。在初任縣令時,他就積極向上司建言,指出貪官污吏是“害民害政之本”,“必按事而漸除之”,而今他身為管官的官,自然是身體力行,放手于吏治的整飭了。
在直隸和兩江任內(nèi),于成龍都把整頓地方吏治放在首位。在黃州時,于成龍在衣內(nèi)放置布甲袋,以便治盜。當他升任巡撫后,仆人請去掉布甲袋,于成龍笑道:“這袋子昔日‘貯’盜,如今用來‘貯’奸貪不省的官吏,不可去除!”他新到直隸就職,即發(fā)出清查庸劣官員的檄文,責令各屬將“不肖貪酷官員”,“昏庸衰志等輩”“速行揭報,以憑正章參處”。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jié)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于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不禁嘆曰:“噫!吏治敗壞如倒狂瀾,何止時乎?”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 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十五款積弊, 責令所“自今伊始”,將所開“積弊盡行痛革”。與此同時,他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又制訂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jié)儉”為內(nèi)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方法上,他舉優(yōu)劾貪,寬嚴并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滴醯垡卜Q其“寬嚴并濟,人所難學”。
對廉潔有為的人才,于成龍反對論資排輩。他對死板的任官“考成”制度提出異議,認為不利于吏治建設,造成“問其官則席不暇暖,問其職則整頓無心,勢彼然也”,常常使志向遠大的人才被困于“百里”之內(nèi)。為此,他屢上疏推薦人才, 如直隸通州知府于成龍(史稱小于成龍)、江蘇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較有作為的清廉官吏,由于他的舉薦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來源|局機關(guān)紀委
編輯|周晨宇
審核|李巍 張小剛 丹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