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外灘街道慈善超市悄然登上熱搜——一對外國夫妻來到店里,了解到超市的運營模式后,特意挑選便利貼和熒光筆作為“愛的禮物”,希望將這些小物品傳遞給后來到店的志愿者。9月伊始,正值上海慈善周,來店里做志愿者的一對雙胞胎姐妹收到了這份心意,“原來幫助別人,真的會收到雙倍的快樂?!?/p>
過去,許多人一講到慈善,會本能地想起“條件好的人捐錢捐物幫助弱勢群體”,甚至有人擔心慈善是個“只出不進的無底洞”,但如今的的慈善理念和慈善方式早已遠遠不止于此。以上海各具特色的慈善超市為例,全市已有200余家,覆蓋全市16個街鎮(zhèn)鄉(xiāng)。它們像是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愛心驛站,鏈接起源源不斷的善意和資源,讓愛的鏈條不斷延伸生長,成為逐步構(gòu)筑起城市“慈善生態(tài)”的一部分。
“善”是人性底色,慈善無疑是激發(fā)這份樸素善意最直接的機制。最近“久久愛的幸福節(jié)”慈善集體婚禮上露面的新人熊小鳳,高中時曾受9位愛心人士資助完成學業(yè)。進入社會后她攜手校友成立公益團隊,每學期捐款匿名資助母校的貧困學生。盡管大家都強調(diào)“不求回報,只愿孩子們安心讀書”,但回報是顯而易見的:受助的孩子陸續(xù)考上大學,團隊人員翻倍資助更多人,而熊小鳳與其他新人一同倡議啟動的新慈善計劃,也將福澤更多人??梢韵胍姡@些曾受到幫助的人在條件許可后,同樣會選擇助人,善意將螺旋上升。
慈善也逐漸超越傳統(tǒng)的捐資贈物,逐步成為一種價值共創(chuàng)的生活方式。今年首次納入上海慈善周系列活動的公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決賽上,一位中學生分享自己陪伴一位視障人士公園散步的感受:對方聽出斑鳩的叫聲,聞出玫瑰的芬芳,這讓作為健全人的他收獲良多并萌發(fā)創(chuàng)新公益項目之心:“我曾以為他們的世界只有黑暗,卻沒想到黑暗中竟藏著那么多細膩而生動的細節(jié)?!?/p>
如今的慈善,可以是一杯咖啡的溫度、一家超市的運營、一次陪伴的默契,這個過程中,閑置物品可以重獲價值,日常消費也能傳遞善意,慈善不知不覺融入普通人生活,受助人也能更勇敢地融入社會。永康路上一只毛茸茸的熊爪遞出的咖啡曾讓不少人感受到慈善的魅力,如今的店長周瓊是一位聽障患者,兩年前的她還是一位咖啡種植農(nóng),如今作為“愛的使者”,熊爪咖啡繼續(xù)從水泥墻洞遞出咖啡,“每售一杯我們就捐贈一元錢”。自2021年在云南簽約首家莊園后,熊爪咖啡從種植、采收到烘焙、沖泡,殘障員工已參與到熊爪咖啡生產(chǎ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今年,超80個咖啡品牌、1300余家咖啡門店紛紛變身慈善驛站,向公眾倡導慈善文化。
善行無界,微光成炬?!?024年度上海市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狀況報告》統(tǒng)計顯示,2024年,上海全市慈善組織年度共開展公益慈善項目8191項,年度受益對象5587.62萬人次,項目總支出64.84億元。在這座以繁華著稱的都市里,慈善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融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嵌入城市生活肌理。
這座城市的慈善生態(tài),讓善意傳遞變得可觸、可感、可延續(xù),構(gòu)筑起一個“人人可奉獻、處處可公益”的生態(tài)圖景——這或許正是上海慈善周最動人的意義。它詮釋著“人民的城市”該有的精神底色:開放、包容、溫暖,并且始終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照亮更多角落。
原標題:《上觀時評|網(wǎng)紅“熊爪咖啡”背后,藏著上海的城市趣味和精神底色》
欄目主編:簡工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王海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