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半崗鎮(zhèn)中心學校的操場上已響起此起彼伏的哨聲。巢湖學院體育學院學生王宇航正帶著30多名學生練習跳繩,手把手地糾正一名學生的手腕動作:“以前他們習慣用整條手臂甩繩,現(xiàn)在80%的學生掌握了正確方法?!边@一幕,是巢湖學院“體耀鄉(xiāng)間”支教實踐團20名志愿者3個多月支教生活的日常剪影。
2025年3月起,這支全部由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四學生組成的團隊,深入阜陽市潁上縣半崗鎮(zhèn)中心學校、潁上縣第七中學等學校,以“樂動鄉(xiāng)村·青春支教”為主題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以創(chuàng)新教學點燃孩子們的運動熱情,用陪伴溫暖留守兒童的心靈。
“第一堂籃球課,60%的學生不會連貫跳繩,籃球課變成‘搶球大戰(zhàn)’。”支教團團長章方辰的調研筆記記錄著鄉(xiāng)村體育教育普遍的困境。面對硬件短板,團隊因地制宜開發(fā)“替代教學法”:用竹竿代替標槍,用裝滿沙土的礦泉水瓶設置障礙跑路線,把廢舊輪胎切割成圈用于敏捷訓練。
在潁上縣第七中學,志愿者曹傳龍將大學習得的“游戲化教學”融入課堂,把 “貼燒餅”“擊鼓傳花”等游戲與中考體育項目結合,3個月下來,學生立定跳遠平均成績提升10厘米。支教團還針對不同學段設計分層課程:小學以趣味體能和基礎技能為主,初中側重中考體育項目強化,還開設籃球、足球等6個興趣小組。3個月后,3所學校學生體質測試合格率平均提升23%,半崗鎮(zhèn)中心學校更有3名學生在阜陽市青少年運動會中獲獎。
在潁上縣第十一中學支教的蘇健發(fā)現(xiàn),不少留守兒童對體育課興趣不大。為此,團隊推出“運動處方”計劃,為每名學生建立體能檔案,通過團隊跳繩等協(xié)作游戲搭建信任橋梁。
學生小宇(化名)原本沉默寡言,在乒乓球訓練中逐漸開朗,甚至主動向老師請教技巧。“體育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窗口,那些思念、快樂或委屈都藏在奔跑、音樂和舞步里?!必撠熍啪毴?zhèn)運動會集體舞的志愿者張娜說。
離別前夕,在巢湖學院的支持下,支教團根據(jù)前期摸排的“心愿清單”,為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捐贈了價值3000元的書包、運動鞋等愛心物資。支教團隊還為每所學校留下了一份特殊禮物——自主研發(fā)的《鄉(xiāng)村體育教學資源包》,包含自制教具指南、分層教案模板和應急處理流程等,供學校和后續(xù)支教團隊使用。
巢湖學院還與阜陽市教育局簽訂協(xié)議,將3所支教學校設為實踐基地,未來每年派駐師生接力支教,并開通遠程教研系統(tǒng)。
據(jù)統(tǒng)計,這支團隊累計授課近2000課時,組織運動會、體育文化節(jié)等活動12場,發(fā)掘出10余名體育特長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