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辭百萬高薪回家鄉(xiāng)掏糞賺更多的錢,比起縫褲襠年收入上百萬,近日,一則關于“54歲河南阿姨考上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消息成為又一爆款。
從縣城到北京,這刺痛不少人脆弱的心臟。
自己年紀輕輕卻不能,別人54歲都能,這差距......
這似乎更值得吹捧。
8月30日,54歲阿姨在帖文中自述,“54歲碩士研究生今天去開學啦。從河南縣城考到北京大學圈,我用了30年時間?,F(xiàn)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車上,9月1號開學,提前去學??纯础!碧乃涞膶崨r照片是一名年齡偏大的女士與一張“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合影。
針對不少網(wǎng)友質(zhì)疑內(nèi)容的真實性,懷疑是在“起號”,8月31日,54歲阿姨還曾發(fā)帖回應了網(wǎng)友關心的問題,稱是“在研招網(wǎng)報名,參加12月統(tǒng)考和3月復試”,“非全日制是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周末上課,一種是集中上課,都是線下上課?!?。
她回應帖文還提到,之所以五十多歲才考研,是因為“退休后我的時間很充裕,但是也閑不下來,我也會出去玩,也會去打麻將,但是閑下來的時間總是無聊的,就尋思著再拾起三十年前放下的筆,偶然間就覺得學點有用的東西,還能開闊知識面,順便再考考試取得一個成績,那就是對我學習的肯定”。
有問有答,有理有據(jù),起碼看起來像真的。
可惜的是,大學終究是要開學的。
但在開學后的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園里,卻沒有54歲阿姨勵志的身影。
"54歲阿姨用30年從河南縣城考到中國政法大學"的故事刷屏三天后,校方一紙聲明撕開偽勵志的面具:經(jīng)交叉排查,2025級碩士新生中并無50歲以上河南籍考生。
這個收獲18.8萬點贊的"逆襲神話",最終以賬號禁言收場。
奇跡沒有,騙局留下。
這場集體感動的本質(zhì),究竟是對終身學習的真誠敬意,還是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又一次浪漫幻想?
“30年逆襲”手捧錄取通知書"的視覺符號,“退休后重拾夢想”的敘事框架,精準擊中了當代人的兩大焦慮:對年齡歧視的恐懼,以及對教育鍍金的迷信。
在目前的這個社會環(huán)境下,很多人將考研神圣化為階層躍遷的萬能鑰匙,同時把中老年群體塑造成需要被"拯救"的弱勢形象,當然媒體最擅長用個體奮斗的故事掩蓋結(jié)構(gòu)性困境。
當真實的繼續(xù)教育需求被簡化為“阿姨勵志記",我們已然掉入流量經(jīng)濟的共情陷阱。
教育部2022年數(shù)據(jù)顯示,35-45歲職場人考研人數(shù)五年增長217%,這組數(shù)字背后是更復雜的現(xiàn)實:
非全日制研究生年均學費高達3-5萬,超出多數(shù)職場人承受范圍;高校繼續(xù)教育課程設置嚴重滯后,法律碩士班仍在用十年前案例教學;延遲退休政策下,50歲以上群體面臨職業(yè)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的雙重斷層。
相比國外類似的問題,日本“銀發(fā)考生”可累積學分的終身學習賬戶,德國企業(yè)與高校聯(lián)動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我們的繼續(xù)教育體系仍停留在“年輕全職學生”的單一模板。
用“任何時候都不晚”的雞湯,掩蓋中年人面臨的時間碎片化、經(jīng)濟壓力等真實困境;媒體對"大齡學霸"的獵奇報道,制造出“人人可逆襲”的幸存者偏差。
當“54歲考研”成為流量密碼,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反而被污名化。
中國政法大學研招辦透露,近年確有幾位40余歲考生被錄取,但他們拒絕媒體采訪:“不想被當成動物園的猴子?!?/p>
真正的終身學習,不該是社交媒體上的表演藝術,而是每個人都能平等獲得的生存技能。
當我們在打假"54歲考研阿姨"時,更該追問:為什么這樣一個粗糙的謊言,能輕易收割18萬人的真誠掌聲?
你當時鼓掌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