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lián)戰(zhàn)士使用過的步槍、紅軍醫(yī)院的鑷子和手術刀、海倫斯諾曾經敲擊文字的打字機、埃德加斯諾的采訪包......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一場場特展正在各地幫助人們重溫那段功垂霄壤的光輝歷史。
不僅僅是現(xiàn)代人,古人也會被氣候變化所困擾。秘魯維查瑪遺址出土的一件聯(lián)體蟾蜍陶俑,就被認為是卡拉爾先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智慧象征。在印第安文化中,蟾蜍是一種和雨緊密關聯(lián)的動物。這件文物,可能正是3800年前那場長達30年的干旱中,人們用來祈雨的“圣物”。
地震,是文化遺產面臨災難性損毀的主要風險之一。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約有70%的博物館坐落在強震多發(fā)區(qū)內。如何在地震中守護好文物的安全、讓這些歷經滄桑的寶貝即便遭遇地震也能“穩(wěn)穩(wěn)”傳承?《文物新生》,去探究科技為文物鑄造“黃金甲”的奧秘。
石碑記載了先賢的思想,也孕育了書法傳承的重要載體法帖,《集古錄》去探訪中國最早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上海博物館館藏《淳化閣帖》(最善本)。它精選先秦至唐歷代名家法書刊刻拓印,匯集成古代叢帖大觀。
看看新聞記者: 毛睿 王崢 李柏林
編輯: 嚴相莉 游瑋
責編: 嚴相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