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宿周云霞,在80歲時的采訪中表達過,當下的她最想做的事,是“希望把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能夠盡快地傳承下去”,只要有人肯學,周老師表示不要錢,有一杯水就行。
《京劇常識》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京劇文化的繁榮,有賴于年輕一代的參與和喜愛,而從小接受教育、熏陶,是使京劇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新一代的京劇名家和真正有鑒賞力的觀眾,應該就在未來的這一代青少年當中。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確實也將戲曲的教學內容,融入到了8-9年級孩子們的學習中。
但走出校門的幾堂課,更多的熏陶,其實在生活中。
生活中,現(xiàn)在的孩子們對戲曲的關注度高嗎?
環(huán)顧周圍的孩子們,也可能是見過的孩子不算多,他們對戲曲的關注極少極少。至少,在我們家,之前,未曾主動去接近有關戲曲的內容。
為什么說“之前”?因為遇到了《中國經典故事》這套童書。
讀了《中國經典故事》之后,孩子對戲曲多了一些了解,也多了一些興趣。
故事完全不夠看
《中國經典故事》一共兩冊:《中國經典故事:京劇篇》《中國經典故事:地方戲曲篇》
里面的故事,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過了解。
《中國經典故事:京劇篇》里的故事:
《趙氏孤兒》
《霸王別姬》
《空城計》
《穆桂英掛帥》
《打龍袍》
尤其是《霸王別姬》、《空城計》,孩子們在不同的童書版本中都讀過。
《中國經典故事:地方戲曲篇》里的故事:
《南柯記》
《天仙配》
《花木蘭》
《三娘教子》
《張飛審瓜》
《珍珠塔》
前兩天,老二嘴里念叨著的還是木蘭詩。
這些熟悉的故事,在《中國經典故事》里,讀來是什么感覺?
不夠看。
完全不夠看。
看完故事最后一頁的反應是:這就結束了?
這么好看的故事,得多來點。
《中國經典故事》的文字內容,由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的三朵所寫。每個故事在2000字左右,不會太長的篇幅,很適合剛開始有閱讀習慣的孩子。
《中國經典故事》的故事呈現(xiàn),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點,在于每一個故事中都帶有唱段。比如《中國經典故事:京劇篇》中的《霸王別姬》里,項羽唱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中國經典故事:地方戲曲篇》的《花木蘭》里,有長長的一段: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 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 ……
這些戲曲唱段,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樂趣。這種閱讀樂趣,就是加拿大學者佩里·諾德曼在《兒童文學的樂趣》里提到的:
樂之文本:這種文本讓人感到滿足、充實、心情愉快;它源于文化且不會打破文化,是跟舒適的閱讀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孩子們對戲曲不了解?沒關系,讀一讀《中國經典故事》的京劇篇與地方戲曲篇,那種源于文化的閱讀樂趣會隨之而來。
圖畫也是一種韻味
兩冊《中國經典故事》,除了故事好讀,圖畫看著也很舒服。
這種舒服,來自哪里?
來自記憶深處的聯(lián)結。
翻開《中國經典故事》,看到書中的圖案,老母親瞬間想起小時候的場景。小時候棉被上的圖案,還是孩子們的外婆親手縫上去的。熟悉的圖案,親切的感覺。
這只是《中國經典故事》的第一頁,后面的插畫都是根據(jù)戲曲故事而畫。熟悉嗎?
老母親是熟悉的。
畢竟,小時候跟著爺爺常常去聽戲。雖然聽不懂戲臺上的故事,但戲臺上的人物、服飾給人的印象,留在了童年的記憶里?粗吨袊浀涔适隆防锏膱D畫,童年中的記憶被喚醒了。
孩子們現(xiàn)在讀《中國經典故事》,雖然沒有現(xiàn)場去聽一場戲曲來得震撼,但對于不怎么了解戲曲的孩子們來說,算是比較容易親近的方式。
畢竟,故事看得懂,圖畫看得見。
《中國經典故事:京劇篇》的插畫是由插畫師吳婳寧所畫。 《中國經典故事:地方戲曲篇》的插畫,是由插畫師郭方偉所畫。
書中的插畫,有著濃濃的戲曲韻味。
《兒童文學的樂趣》中說“插畫家常常通過某種風格讓讀者聯(lián)想到這些故事的發(fā)源地,從而營造出特殊的氛圍!
看過《中國經典故事》里的插畫的孩子們,他們的腦海中,會有獨屬于中國戲曲的味道。
離戲曲近一點
童書作家周銳,給孩子們寫過關于京劇的故事。對于這份創(chuàng)作,周銳老師說希望自己寫的書,“讓盡可能多的孩子成為京劇愛好者”。
《中國經典故事》又何嘗不是呢?
文化學者翁思再聊起京劇時說:只要我們找到合適路徑進入京劇之門,就能夠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境界。
《中國經典故事》就是這條路徑。
循著這條路徑,既可以通過《中國經典故事:京劇篇》,親近京劇。又可以通過《中國經典故事:地方戲曲篇》,親近地方戲曲。
在兩冊書的最后,都有對相關戲曲的內容介紹。內容不會很長,介紹也不枯燥,孩子們看完故事,會愿意讀一讀相關的戲曲知識。
易中天老師曾說:藝術教育之要,不在門道,而在味道。藝術欣賞之要,也不在懂得,而在喜歡。研究講門道,欣賞講味道。
借著《中國經典故事》,孩子們嘗一嘗戲曲的味道,試一試戲曲欣賞的味道。
寫在結尾的話
其實《中國經典故事》的兩冊書,在老母親眼前晃過好多回。但因為老母親自身對戲曲不感興趣而錯過一回又一回。
那后來為什么又選了呢?不能因為老母親自己的喜好,而減少孩子了解戲曲的機會。
看過《中國經典故事》之后,想說:幸好沒錯過。
不管是故事,還是圖畫,《中國經典故事》都很好。
余秋雨老師說“中國文化藏下了很多美”,關于這份“美”的傳承,就像蔣勛老師說的那樣“比較深遠的文化傳承一般都會把文化置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
《中國經典故事》,把戲曲的美、戲曲的傳承,置放在了童書的世界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