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藝術史的發(fā)展,“自由藝術(Freie Kunst)”這一概念已經(jīng)融入進了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在庫藝術教育往期的創(chuàng)研工作坊中,“自由繪畫”已然成為了理念的核心。我們選取繪畫作為媒介,但旨在討論“藝術”這一宏大命題,對于“自由繪畫”在當代語境下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因此我們追溯到了康德在其著作《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對“自由藝術”的討論。以下內(nèi)容參考自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鄧曉芒譯本。
§43.一般的藝術
藝術不同于自然,例如“facere(動作)”與行動或“agere(一般活動)”不同,以及前者作為“opus(工作)”其產(chǎn)品或為“effectus(作用)”不同。
我們出于正當?shù)睦碛芍粦敯淹ㄟ^自由而生產(chǎn)、也就是把通過以理性為其行動的基礎的某種任意性而進行的生產(chǎn),稱之為藝術,因為盡管我們喜歡把蜜蜂的產(chǎn)品(合規(guī)則地建造起來的蜂巢)稱為一個藝術品,但畢竟只是由于和后者類比才這樣做;因為只要我們細想一下,蜜蜂決不是把自己的勞動建立在自己的理性思慮的基礎上,則我們馬上就會說,這是它們的本性(本能)的產(chǎn)物,而一個產(chǎn)品多作為藝術只應被歸之于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
根據(jù)常理,人們應當將通過自由意志進行的創(chuàng)作,即將一種以理性為基礎的任意性,稱之為藝術。盡管人們可能喜歡將蜜蜂的產(chǎn)品(規(guī)則構造的蠟盤)稱為藝術品,但這只是因為與后者類似;一旦人們意識到他們的造物沒有基于其任何理性考慮,人們就會立即說這是它們的天性(本能)的產(chǎn)物,作為藝術,它只歸功于它的創(chuàng)造者。
■挪威建筑事務所 Sn?hetta設計的木制蜂箱,與上圖蜜蜂的本能性筑巢形成對比
假設我們處于一片荒原,發(fā)現(xiàn)了一塊砍伐過的木頭,這時候人們不會說它是自然生態(tài)下的物品,而說它是藝術品;我們會通過物品產(chǎn)生原因聯(lián)想到其結果。否則,人們可以在一切物品中看到某種藝術,即這事物在其原因中的一個表象必須先行于它的現(xiàn)實(例如前文的蜜蜂例子),而其結果卻無法被它所想象;但如果我們把某物絕對地稱之為一個藝術品,以便把它與自然的結果區(qū)別開來,那么我們就總是把它理解為一件人的作品。
■杜尚《噴泉》
2.藝術也與科學不同(能與知不同),它作為實踐能力與理論能力不同,作為技術則與理論不同(正如測量術與幾何學不同一樣)。因此那種只要我們預先知道應當做什么,而后所欲求的結果被充分地知悉,我們就能夠做到的事,也不大應稱之為藝術。只有那種我們即使最充足地知道但卻還并不因此就立刻擁有(結果)去做的事,才在這種意義上屬于藝術??才酄柧_弛描述出最好的鞋必須具有什么性狀,但他肯定做不出什么鞋來。
■伊頓色環(huán)理論手稿,1915
3.藝術甚至也和手藝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藝術”,后者也可以叫做“雇傭的藝術(手藝)”。我們把前者看作好像它只能作為游戲、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是轉換為某種結果(成功的);而后者卻是這樣,即它能夠作為勞動。即一種本身并不快適(很辛苦)而只是通過其好處(如報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強制性地加之于人。在行業(yè)的等級表上鐘表匠是否應看作藝術家,而反之鐵匠則應當看作手藝人,這是需要一種與我們在此所抱的觀點不同的評判觀點的;這就是必須為干這一行或那一行的人提供根據(jù)的那些才能的比例。
■布考斯基詩歌節(jié)選《你想進入競技場嗎?》
在一切自由的藝術中卻都要求有某種強制性的東西,或如人們所說,要求有某種機械作用,沒有它,在藝術中必須是自由的并且唯一地給作品以生命的那個精神就會根本不具形體并完全枯萎,這是不能不提醒人們注意的(例如在詩藝中語言的正確和語匯的豐富,以及韻律學和節(jié)奏),因為有些新派教育家相信如果讓藝術擺脫它的一切強制而從勞動轉化為單純的游戲,就會最好地促進自由的藝術。
■黑山學院校規(guī)
8月與東京藝大材料專家
面對面交流與創(chuàng)作
繪畫材料物質(zhì)研究
國際名師工作坊
期待你的加入
特邀導師:秋本貴透(日)
特邀講師:樂麗君
舉辦日期:2025年8月20日——27日
(8天,每天9:00——18:00)
講授形式:理論講授+創(chuàng)作實踐+一對一指導+參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知名教授工作室
舉 辦 地:北京
招收人數(shù):15人(小班制確保指導質(zhì)量)
策 劃 方:庫藝術教育
主 辦 方:藝時代(北京)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特別支持:日本Kusakabe畫材公司、麥克美迪
工作坊亮點
Workshop features
1, 足不出國,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獲得國際 權威導師 親傳核心材料技法;
2, 歐洲傳統(tǒng)技法的亞洲化改良 , 契合東方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教學法 ;
3,建立科學認知框架取代經(jīng)驗主義 , 培養(yǎng)以材料特性驅動創(chuàng)作的思維模式 ;
4, 完成1-2幅具有材料研究深度的創(chuàng)作 。
長按或掃碼立刻報名
報名微信:kuyishu001
聯(lián)系電話:010-8478615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