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是刻在大理石上的圖騰,而是流淌在消費者血管里的信任?!薄说谩さ卖斂?/p>
2025年7月27日,鄭州中牟杉杉奧萊的哈根達斯門店將拉下卷簾門。這是河南最后一家實體店,閉店后該省將暫無線下零售渠道。
這場始于2015年的“冰淇淋神話”,為何在十年后以“撤退”收場?答案藏在消費習慣的變遷里,更藏在商業(yè)邏輯的重構中。
一、從400家到248家的收縮軌跡
哈根達斯的中國故事,曾是教科書級的高端營銷案例。1996年,單價25元(相當于當時普通人月薪的1/10),配合南京路黃金地段的落地窗,成功塑造了“奢侈品”形象。巔峰時期的400多家門店,見證了其“冰淇淋界愛馬仕”的輝煌。
但2025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其門店已銳減至248家,河南、山東等地的二三線城市首當其沖。鄭州新田360廣場國貿店關閉時,店員坦言:“周末客流量還不如蜜雪冰城的零頭?!?/p>
這種落差,在財報里更觸目驚心:通用磨坊2025財年Q3中國凈銷售額同比降3%,門店客流量連續(xù)三季雙位數(shù)下滑。
曾經(jīng)的“高端護城河”,為何變成了這樣?
二、價格、信任與創(chuàng)新的連環(huán)暴擊
1. 價格錨點崩塌:58元客單價 vs 77%消費者的‘10元執(zhí)念’
哈根達斯的雙球華夫筒標價69元,而蜜雪冰城的摩天脆脆僅需3元。艾媒咨詢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77.39%消費者偏好10元以內冰淇淋,愿為20元以上單品買單的僅6.94%。
這種趨勢在對比中更明顯:2023年,偏好10元以內的消費者占比為49.67%,兩年間激增近30個百分點。
消費者的“質價比”需求,正在重塑市場格局。波比艾斯以14元客單價開出千家店,野人先生用29元的Gelato(意式手工冰淇淋)搶占高端市場,而哈根達斯的58元客單價,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存在。
2. 信任危機:從‘代可可脂’到‘雙標門’的口碑雪崩
2021年,哈根達斯因將代可可脂巧克力外皮宣傳為“巧克力外皮”被罰1萬元;2022年,其產品檢測出一類致癌物,進一步重創(chuàng)品牌信任。
更致命的是“雙標”爭議:在美國,哈根達斯1美元可購得大桶家庭裝,而在中國,單球售價高達25元。這種反差,讓消費者直呼“交的不是冰淇淋錢,是智商稅”。
3. 創(chuàng)新停滯:當DQ年推26+新品,哈根達斯還在賣香草巧克力
哈根達斯的菜單常年被香草、巧克力等傳統(tǒng)口味占據(jù),而DQ每年推出26款以上新品,野人先生則將五常大米、潮汕石花等本土食材融入Gelato,打造出“中式冰淇淋”爆款。對比之下,哈根達斯的“經(jīng)典款”成了“缺乏誠意”的代名詞。
三、9.9元咖啡的飲鴆止渴與渠道轉型的進退維谷
1. 低價策略的雙刃劍效應
為吸引客流,哈根達斯推出9.9元咖啡活動,但被消費者吐槽“高端品牌自降身價”。這種策略未能觸及核心冰淇淋產品,反而稀釋了品牌溢價。成都太古店工作人員坦言:“咖啡銷量不錯,但冰淇淋訂單并未顯著增加?!?/p>
2. 渠道重心轉移的現(xiàn)實困境
哈根達斯計劃減少重資產門店,轉向商超零售和餐飲供應(如高鐵、酒店)。然而,預包裝產品面臨激烈競爭:
鐘薛高、須盡歡等本土品牌已占據(jù)中高端貨架,而蜜雪冰城的冰淇淋批發(fā)價低至1元/支,擠壓生存空間。
3. 品牌定位的撕裂感
從“愛她就帶她去哈根達斯”到“Everyday Made Extraordinary”,口號的變化折射出戰(zhàn)略迷茫。消費者早已將其與“儀式感”綁定,突然轉向“日常消費”,反而模糊了品牌認知。
四、質價比革命下的外資品牌生存法則
1. 本土品牌的逆襲密碼:從‘舶來品’到‘中國胃’
波比艾斯的成功,在于將現(xiàn)烤華夫餅與冰淇淋結合,打造出“氣味營銷”場景;野人先生通過自建牧場和冷鏈,將Gelato成本降至7-8元/球,定價20-40元仍保持65%-70%毛利率。這些品牌的共同點,是深度綁定本土食材與消費習慣。
2. 高端市場的新范式:從‘奢侈品’到‘可負擔的精致’
Gelato品牌的崛起(如野人先生)證明,高端市場并非“高價代名詞”。通過供應鏈優(yōu)化(如國產化原料)和產品創(chuàng)新(如藥食同源口味),品牌可以在20-40元區(qū)間實現(xiàn)品質與價格的平衡。
專家建議,高端品牌應打通“9.9元隨手購”到“百元輕奢”的全梯度價格帶,滿足不同場景需求。
3. 外資品牌的本土化必修課:從‘水土不服’到‘入鄉(xiāng)隨俗’
星巴克、迪卡儂等外資品牌同樣面臨挑戰(zhàn),其重資產模式在消費習慣變化面前顯得尤為脆弱。哈根達斯的教訓表明,本土化不僅是產品口味的調整,更是供應鏈、定價策略和品牌敘事的全面重構。
說在文末:
哈根達斯的河南閉店,是外資品牌在華困境的縮影。其核心矛盾,在于用20世紀的“奢侈品邏輯”應對21世紀的“質價比革命”。
對消費者而言,這是理性回歸的勝利——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而是追求真正的品質與價值;對從業(yè)者而言,這是市場洗牌的信號——
本土化創(chuàng)新與彈性定價,將成為生存的關鍵;對行業(yè)而言,這是一次深刻的啟示:在消費分級的時代,沒有永恒的高端,只有不斷進化的品牌。
或許,哈根達斯的故事尚未終結。若能在出售后重塑信任、加速創(chuàng)新、構建彈性價格體系,仍有機會在“質價比”浪潮中找到新定位。
否則,這個曾經(jīng)的“冰淇淋神話”,終將成為商業(yè)史上的一聲嘆息。
畢竟,在消費主權崛起的時代,消費者的選擇,永遠比品牌的固執(zhí)更有力量。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jīng)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fā)表商業(yè)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