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鏡頭中,長焦鏡頭一直都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鏡頭品類。雖然它擁有在遠距離拍攝的能力,是拍人像、體育運動、演唱會、野生動物等題材的不可或缺的鏡頭。很多人在選購這類鏡頭時,都在糾結(jié)究竟是該選大光圈,還是要注重鏡頭的防抖功能?大光圈意味著可以拍到更強的虛化效果;而防抖則能明顯提高手持拍攝的成功率。當(dāng)預(yù)算不足時,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所謂鏡頭的大光圈,一般是指f/2.8、f/1.8甚至f/1.4這樣光圈的鏡頭,這類鏡頭最大的好處在于“進光量”。光圈越大,進入到相機內(nèi)的光線越多,從而可以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或在相同快門速度下使用更低的ISO、從而減少畫面噪點。大光圈鏡頭最明顯的優(yōu)勢就是背景虛化效果好,更容易突出被攝主體。但大光圈鏡頭也存在明顯短板:價格昂貴、體積笨重、對焦精度要求高,所以并不適合所有人。
了解了大光圈,再來看防抖,現(xiàn)在相機的防抖分為鏡頭防抖與機身防抖,它們的其核心原理是通過物理位移來彌補手持拍攝的抖動,從而使得相機在較低快門速度下仍能拍出清晰的畫面。由于長焦鏡頭的焦段長,所以鏡頭抖動會更明顯,有的快門甚至到了1/250s以上,畫面依舊可能模糊。因此防抖對長焦鏡頭來說要比其他焦段鏡頭更重要。
那長焦鏡頭究竟是大光圈重要還是防抖更重要呢?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預(yù)算不足的情況下才有這種糾結(jié),要是預(yù)算充足,當(dāng)然是選擇既是大光圈又帶防抖的鏡頭是最好的了。如果非要分出大光圈與防抖孰輕孰重,這還是需要根據(jù)不同的拍攝題材來確定。
像人像拍攝,如果是在室外光線充足的場景中,想要突出人物主體,那使用大光圈無疑是最佳的,因為大光圈除了能更好的虛化背景,還能因為相機進光量大,能夠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來拍攝,這也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因相機抖動而導(dǎo)致的拍攝模糊。所以在人像拍攝中,大光圈要比鏡頭防抖更重要。
還有如果是拍攝一些舞臺表演、演唱會等題材,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光線差、人物動、距離遠。如果想要拍到舞臺上的人物的瞬間表情,必須使用足夠快的快門速度,一般1/250s甚至1/500s以上。而這只能靠提高ISO或使用大光圈來實現(xiàn)。由于防抖對“運動物體”無效,即使拍攝者能穩(wěn)住相機,但被攝主體一動,拍出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廢片。而70-200mm f/2.8這顆鏡頭通常被認為是此類拍攝題材的不二之選,就是因為它的光圈優(yōu)勢。所以弱光抓拍、演出類拍攝,還是選擇大光圈更重要一些。
而在拍飛鳥、野生動物時,想要拍好,一般都需要使用300mm、400mm、甚至600mm這樣的超遠攝焦段,手持時即使很輕微的抖動都會被放大為很明顯的抖動。這時的大光圈作用就沒有那么大了,而要更看重鏡頭的防抖性能了。像一支500mm f/5.6 的鏡頭即便光圈不大,但如果它的防抖性能強,依然會讓更多的人選擇它。所以在拍鳥、野生動物這類題材時,需要優(yōu)先考慮防抖。
最后還有一個就是現(xiàn)在的視頻拍攝越來越多,由于視頻是動態(tài)的,它們需要流暢穩(wěn)定的畫面,所以防抖基本上是視頻拍攝的“剛需”?,F(xiàn)在很難想象,用來拍視頻的相機防抖性能不好,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
綜上所述,總之一句話:攝影,是藝術(shù)和技術(shù)的融合;而器材選擇,是風(fēng)格與習(xí)慣的延伸。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是否合適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