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長期熬夜、壓力大、情緒抑郁,或過度勞累,都會耗傷肝腎陰血。
普通人脖子酸脹,第一反應可能是落枕或疲勞。熱敷、按摩、休息幾天……總以為能自然恢復。
但有一類人,頸部肌肉長期不自主收縮,頭部歪斜、扭轉甚至后仰,反復發(fā)作,伴隨情緒煩躁、失眠多夢、手腳麻木,甚至頭暈目眩。越是緊張焦慮,癥狀越嚴重,稍受刺激就可能加重痙攣,連正常轉頭都困難。
這很可能是“肝風內動,筋脈失養(yǎng)”導致的痙攣性斜頸在作祟!
中醫(yī)認為,頸部為“諸陽之會”,依賴肝血濡養(yǎng)和氣血調和。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肝陽化風上擾,筋脈得不到滋潤,就會像干旱的土地一樣“緊繃抽搐”,表現(xiàn)為頸部肌肉痙攣、僵硬疼痛。
陰血不足則肝陽偏亢,虛風內動,氣血無法順暢輸布至筋脈。于是,上行頭頸的氣血不足,引發(fā)痙攣疼痛;下虧肝腎的陰液不足,導致手腳發(fā)麻、腰膝酸軟。這種“上亢下虛”的失衡,正是痙攣性斜頸反復難愈的根源。
調理關鍵:息風解痙、滋養(yǎng)肝腎、調和氣血
醫(yī)圣張仲景雖未直接提及痙攣性斜頸,但其“柔肝息風、調和營衛(wèi)”的思路,為這類“風動筋攣”病癥提供了方向。
中醫(yī)解痙小妙方
基礎方:白芍、鉤藤、天麻、葛根、木瓜、當歸、熟地黃、龜板、牡蠣、甘草。
組方思路:
息風止痙——鉤藤、天麻平肝息風,緩解肌肉抽搐,像為躁動的肝風“踩剎車”。
柔筋活絡——白芍、木瓜舒筋緩急,葛根解肌升陽,專治頸部僵直不適。
滋補肝腎——熟地黃、龜板填精補髓,當歸養(yǎng)血活血,從根源滋養(yǎng)筋脈。
重鎮(zhèn)安神——牡蠣潛陽安神,減少情緒波動對痙攣的誘發(fā)。
調和藥性——甘草緩急和中,保護脾胃吸收。
加減法:
情緒抑郁加柴胡、香附疏肝解郁;
頭暈目眩加菊花、石決明清肝明目;
氣血虛弱加黃芪、黨參補氣生血。
日常調理建議:
忌熬夜、焦慮:夜間11點前入睡,避免肝血再耗。
頸部保暖:避免冷風直吹,用溫毛巾熱敷松弛肌肉。
導引練習:緩慢做“米字操”(頭部寫“米”字軌跡),配合深呼吸。
注: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勿自行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