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政府最高層策劃的叛國陰謀,每個參與者必須接受法律制裁!”
近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jiān)圖爾西,高舉一份剛剛解密的文件,向全國憤怒宣告。
其所謂的叛國陰謀,目標直指前總統奧巴馬。
隨后,一場針對奧巴馬的政治風暴刮向華盛頓。
對此,有人認為這是特朗普上臺后的大清算,有人認為奧巴馬通俄證據確鑿。
那么,事情真相究竟如何?
奧巴馬的政治暗箭
日前,一則來自特朗普社交媒體的指控,再度引爆美國政治圈。
特朗普公然發(fā)文指責:自己2016年拿下大選后的“通俄事件”,完全由奧巴馬一手捏造,并對此表示痛斥。
幾乎與此同時,美情報部門對外透露奧政府偽造特朗普通俄的確鑿證據。
消息傳出,全美再度沸騰。
本就矛盾尖銳獨立的兩黨,不出意外儼然又要掀起新一輪廝殺。
那么到底有無此事呢?
從目前美情報機構披露的消息來看,奧巴馬的確向特朗普射出了一支“政治冷箭”。
時間回到2016年11月的華盛頓,隨著大選票面結果出爐,白宮辦公室的空氣幾乎凝固。
在民主黨的注視下,那個滿嘴“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房地產商特朗普,居然真把希拉里打敗了!
就在民主黨精英們忙著把下巴從地毯上撿起來時,殊不知在白宮高層,一場差點改變美國政壇局面的“布局”悄然啟動。
特朗普成功拿下大選不久后,就被曝出存在通俄嫌疑。
不過,最初的情報報告其實相當平淡。
17家情報機構達成共識:俄羅斯人確實在網上搞了點小動作,發(fā)發(fā)帖子、傳傳郵件,但這些操作對投票結果的影響,“約等于幼兒園小孩拿水槍沖擊五角大樓”。
時任國家情報總監(jiān)克拉珀甚至在12月7日簽署文件,白紙黑字寫著“外國對手未改變選舉結果”。
但歷史的齒輪偏偏卡在兩天后的白宮會議。
據最新曝光的會議記錄顯示,在那天的國家安全會議上,奧巴馬要求情報界“重新評估俄羅斯威脅”,特別強調要“詳細說明干預工具與行動”。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報告基調得改,重點要突出俄羅斯對選舉的破壞力!”
于是,情報分析師們被迫刪掉“未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結論。
2017年1月出爐的新版報告中,原本中立的評估染上了濃濃的政治色彩,變成“俄羅斯系統性破壞民主”。
當記者舉著話筒追問時,白宮官員們神秘兮兮地暗示:“有些情報太敏感,無法公開...”
又一起白宮典型的暗箱操作就此誕生:用機密性掩蓋真實性,用政治宣言替代事實核查。
不過,當FBI按檔案內容搜查特朗普大廈時,連俄羅斯人傳來的一條信息情報也沒找到,特朗普的通俄事件就此不了了之。
直到近期,一份百頁解密文件,徹底撕開這出政治鬧劇的外衣。
揭秘文件顯示,奧巴馬團隊早把“通俄門”定性為“政權顛覆工具”。
通過情報機構放料,媒體滾雪球式炒作,最終讓特朗普在訴訟泥潭里窒息。
前白宮顧問在郵件里得意洋洋地寫道:“就算查不出實錘,光調查本身就能讓他變成瘸腿總統”。
這種“用民主方式摧毀民主”的策略,赤裸裸的上演在了每一名美國公民面前。
奧巴馬偽造證據的消息傳出后,不出所料引來特朗普的怒斥,他在社交媒體上將奧巴馬的行為定義為“對美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隨后,特工部門針對奧巴馬的調查全面啟動。
特朗普的反應讓人毫不意外,畢竟從2016年橫空出世起,他便遭受民主黨圍剿,甚至險些丟掉性命。
而以特朗普張狂的性格,上臺后清算政敵,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清算大幕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政治清算行動,來的讓人毫不意外。
兩天前,他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了一段引爆全球輿論的AI合成視頻:畫面中,特工將戴著手銬的奧巴馬押出白宮走廊,鏡頭最終定格在前總統身穿橙色囚服的虛擬形象上。
這段被標注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視頻配文引用了奧巴馬2013年的原話——“沒人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這種黑色幽默的政治反諷瞬間點燃支持者狂熱,24小時內“逮捕奧巴馬”標簽席卷全美社交平臺,單日互動量突破1200萬次。
這場數字時代的政治宣戰(zhàn),標志著特朗普對民主黨陣營的全面清算正式拉開帷幕。
刑事調查機器的啟動,遠比公眾預想的更迅猛。
聯邦調查局在72小時內宣布對前中情局長布倫南、前FBI局長科米展開偽證罪調查,核心證據指向二人在2017年國會聽證會中,關于“通俄門”情報來源的證詞存在系統性造假。
更令人震驚的是,特朗普簽署的行政令,將調查范圍擴大至醫(yī)療領域,要求國家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核查拜登在2024年競選期間是否隱瞞阿爾茨海默癥診斷報告,此舉直接挑戰(zhàn)民主黨權力交接的合法性根基。
當媒體追問調查依據時,白宮新聞秘書出示了拜登2023年三次在空軍一號舷梯跌倒的慢動作視頻集錦,暗示其健康問題構成“國家安全隱患”。
這場清算風暴,甚至迅速蔓延至國際舞臺。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意外介入成為關鍵轉折點。
在特朗普施壓下,基輔方面移交了2019年拜登父子與烏克蘭天然氣公司布瑞斯瑪的通訊記錄,其中包含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官員要求烏方“配合坐實特朗普通俄線索”的加密郵件。
更讓民主黨頭疼的是,昔日盟友的背叛。
前民主黨新星加巴德,親自向司法部移交了涉及奧巴馬團隊的72項證據。
而加巴德在國會聽證會的反擊同樣凌厲:“如果2016年他們能用納稅人資金編造通俄騙局,今天為何不能徹查真相?”
這段質詢視頻在TikTok獲得560萬次轉發(fā)。
隨后,兩黨進入司法層面的博弈。
特朗普的私人律師直言:“總統先生正在重寫華盛頓游戲手冊——既然他們能用虛假的俄羅斯故事追殺我們四年,我們?yōu)楹尾荒苡谜鎸嵉姆晌淦鞣磽???/p>
這種“以調查對抗調查”的戰(zhàn)術引發(fā)連鎖反應: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表決通過《特別檢察官保護法》,規(guī)定總統親屬可免受獨立檢察官調查;民主黨則連夜向最高法院上訴,指控該法案違憲。
九名大法官不得不宣布閉門審議該法案。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雙方爭斗的焦點已然完全聚焦在對國家權力的爭奪,至于究竟是否有人通俄,早就無人在意。
甚至于“通俄”本身這件事,就是兩黨迫害彼此的政治手段。
誰在通俄?
當通俄的指控在兩黨間反復彈射時,一個血淋淋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所謂的通俄,不過是政治精英們相互攻訐的武器。
曾深陷通俄門風暴的特朗普,如今以清算者的姿態(tài)重返舞臺中央,這種身份倒轉本身就是對美國司法信譽最尖銳的諷刺。
當他在海湖莊園簽署針對奧巴馬舊部的調查令時,本就揭露了一個荒誕的事實:當年情報機構對特朗普的窮追猛打,與如今他對政敵的刑事圍剿,本質上竟是同一套權力劇本的重演。
俄羅斯在這場鬧劇中的角色,完全就是一個工具人。
克里姆林宮確實通過社交機器人散播過支持特朗普的言論,但解密文件顯示,其真實目的并非助他當選,而是刻意放大“黑命貴”爭議、煽動極右翼民兵暴動,最終讓美國社會陷入無休止的撕裂。
普京在安全會議上的一句戲言被情報人員截獲:“讓他們互相指控叛國吧,這樣他們就沒空管克里米亞的碉堡了?!?/p>
這種“創(chuàng)造性混亂”策略,精準刺中了美國體制的軟肋。
如今,揭開道德表演的面紗,上層權力的險惡圖謀觸目驚心,通俄門也不過是兩黨相爭的一個小小縮影。
希拉里團隊通過離岸公司,向英國特工斯蒂爾支付黑金編造“通俄檔案”,奧巴馬政府則濫用《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授權,對特朗普團隊進行非法監(jiān)聽,這些行徑與特朗普用AI偽造政敵入獄視頻的復仇手段,本質上都是將法律工具武器化。
如今,這場清算風暴的余波正在重塑美國政治。
當司法部以偽證罪傳喚前中情局長布倫南時,民主黨控制的紐約州立即啟動對伊萬卡·特朗普商業(yè)欺詐的復查;而當共和黨議員提案審查拜登健康記錄,加州民主黨人反手拋出特朗普集團十年前避稅文件。
這種螺旋式的復仇,使得任何政策討論都淪為互相揭短的鬧劇,國會關于軍援烏克蘭的辯論,最終演變成兩黨互曬對方議員與俄寡頭的合影。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兩黨劇烈爭斗導致美國外交權威的解體。
正如德國總理在七國峰會上的抱怨:“我們收到的白宮簡報,要對比兩黨版本才能拼出真相?!?/p>
其實,特朗普上臺后的清算大戲,早已露出端倪。
當特朗普高調簽署對奧巴馬盟友的逮捕令時,FBI也正在突襲馬斯克的SpaceX公司。
連幾個月前支持自己上臺的盟友,尚且要慘遭制裁,何況奧巴馬這位民主黨死敵?
所謂的通俄,從來都只是一個由頭,一個打壓競爭對手的旗幟。
至于誰真正通了俄,兩黨不會有人真正關注,而這也是美式民主走向崩塌的必然。
參考資料
蕭達,青木,陶短房,等.美公布“通俄門”最終報告,一片嘩然[N].環(huán)球時報,2023-05-17
韓克敵.普京、特朗普、拜登與“通俄門”[J].世界知識,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